本網站由皇佑網路工作室製作,若有任何合作需求歡迎來信洽詢或加入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諮詢
宮廟資料補齊計畫

廟宇資料

澎湖觀音亭
吳沛芸 - 自己的作品

澎湖觀音亭

主祀: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7號 Google地圖

結緣故事與參拜體驗分享數:0人

廟宇介紹

澎湖觀音亭,古稱觀音廟、觀音堂,位於澎湖縣馬公市(媽宮北甲西垵仔),主祀觀音大士,肇建大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寺埕隔水近山、煙波浩香,為信史上澎湖第一座主祀觀音的廟寺,隸屬闔澎三大公廟、澎湖天后宮交陪廟,並被登錄為澎湖縣縣定古蹟。 今時人稱「觀音亭」,廣義泛指涵蓋觀音亭佛寺與整片海景的海水浴場,狹義則單指佛剎觀音亭。 【歷史沿革】 清領時期 澎湖觀音亭文獻記載,最早可考於清領時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編修的《臺灣縣志》,該方志載作「觀音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間由時任澎湖水師協右營游擊薛奎倡建。觀音亭建廟之地綿延至金龜頭海濱,昔時統稱「西垵仔」[1](亦作「西安」)。此地帶可扼守大山嶼,亦可遠眺漁翁島與北山嶼,戰略位置佳,不僅在1622年台灣荷蘭時期之前便有駐軍紀錄,後繼的東寧王國、大清帝國亦沿用其軍事配置,分別在澎湖的西垵仔、案山、風櫃尾布置守兵,故觀音亭之設立與清代水師可謂極有淵源。 根據清代康熙朝臣杜臻《澎湖臺灣紀略》一書,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八年)間,時任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發動澎湖海戰攻取臺灣,便收錄施琅不僅將戰果歸功天上聖母媽祖顯靈、也宣稱獲得觀音菩薩和關聖帝君靈驗之助的傳說,藉此壯盛軍威、鼓舞士氣,亦可知清代官方對觀音信仰採取接納的態度。 乾隆、嘉慶朝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距薛奎倡建觀音亭已逾一甲子,因時任澎湖水師協副總兵官江起蛟卒於任內,繼任的許德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上任,在地事務遂由右營游擊戴福代為護理。戴福不僅主導觀音亭重修事宜,亦出面重修觀音亭西海邊外的「無祀祠」。 今觀音亭右廂房(龍王廟)神龕兩側置有楹聯:「祥雲靄靄來南海、甘露湛湛潤炎方」,年款:「乾隆甲申年仲秋」,落款「護理副總兵官戴福敬立」,便為戴福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間留下的文物。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澎湖觀音亭再起工事,此次工程為撤基重修,落成後遂觀音亭成第二代建築格局,捐資主導者為時任澎湖通判陳銓,以及澎湖水師協馬蛟、溫靖與魏大斌等亦在捐修之列。嘉慶十年(1805年),澎湖水師協王得祿、陳景星、聶世俊等又倡捐重修。 道光朝 道光六年(1826年)間,鑒於澎湖孤絕汪洋之中,官宦商途皆仰賴海運,為感念龍王神航行平安之庇佑,時任澎湖通判蔣鏞偕水師協鎮孫得發、左右營游擊黃步青和林廷福等倡捐,拆除位於澎湖觀音亭東側之廂房共四間,改建龍王廟,將原本輾轉寄祀於澎湖水仙宮、澎湖天后宮內的龍王神像請出,供奉於龍王廟內引以為專祀。 光緒朝 光緒元年(1875年),例貢生黃學周發起重建鳩資,並根據紅木埕武聖廟所存〈新遷武廟碑〉載,時任澎湖水師協副總兵官吳奇勳亦在響應之列。根據呂文鑫〈澎湖廟宇大木匠及形式特色研究〉一文,該次重建設計乃出自後窟潭匠師葉媽利(葉媽利即葉得令之祖父、葉根壯與葉銀河之曾祖父)之手。光緒七年(1881年),鮑復康赴任澎湖通判,曾描述澎湖觀音亭「伐鼓敺魚」,其佛教色彩十分濃厚。 惟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戰火延燒至台灣北部(雞籠、淡水),又於翌年(1885年)新曆3月29日爆發澎湖之役,法軍船艦砲轟澎湖各處砲台,觀音亭為軍區,且鄰近金龜頭砲台,未能倖免於砲火,又因當時駐紮媽宮的粵勇、浙江台州勇趁亂劫掠廟寺文物,林豪《澎湖廳志》婉言曰「鐘鼓等物盡攜去」,而法軍在犀曆3月31日占領澎湖之後,觀音亭亦有和尚販售寺內羅漢像予法國士兵等亂象叢生,澎湖觀音亭一時滿目瘡痍。 清廷和法國締結《中法新約》後,法軍遂於新曆8月4日撤出澎湖全境;新任澎湖通判程邦基隨後履任,開始主導媽宮城隍廟、澎湖觀音亭等重修事宜。澎湖觀音亭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修竣工,程邦基乃題「大慈悲」匾敬獻觀音亭。 嗣後,因應清法戰爭戰區多在中國東南海域,清廷重新評估海防布局,進而調整水師編制,將原澎湖水師協升格為澎湖水師鎮,最高軍事長官從副將(從二品)改派總兵(正二品)赴任。光緒十七年(1891年),《澎湖廳志》錄有時任澎湖水師鎮總兵吳宏洛捐銀五百修補觀音亭的紀錄。 日治時期 光緒二十年(1894年),大清帝國與日本帝國因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清廷不敵日本,雙方幾經交涉,於翌年公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新曆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日方稱「下關條約」)達成議和條件,條約內容其中包括割讓臺灣、澎湖群島予日本,同年新曆5月8日,雙方在山東煙台換約,大清官員即日起全數撤出臺灣和澎湖,清日主權自此易幟。 日本政府領有臺灣、澎湖之初,便著手進行全域舊慣風俗調查,因日本亦是信篤佛教的國家,便將日本佛教引渡至臺灣,傳入澎湖以日本臨濟宗為主。根據明治三十年(1897年)調查報告,澎湖觀音亭被列入「臨濟宗妙心寺派」,成為京都大本山妙心寺分寺之一,另起日本佛教宗派名稱「澎湖山觀音寺」。日治時期的觀音亭香獲得政府支持,故香火鼎盛,日本和當地香客不絕,亦因地理位置背山面海,可遠望漁翁、白沙星羅諸島,風光殊勝,曾被《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為觀光勝境。 日治初期明治年間,因應日本政府頒布「禁阿片」政策,澎湖宗教社團一新社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推行「扶鸞戒菸」,頗具成效,一時之間讓「鸞堂信仰」蔚為風潮。[21]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受到一新社影響,觀音亭住持蔡德修與黃有福亦在澎湖觀音亭開辦「由新社省善堂」,澎湖名士林介仁、許晉纓(清朝秀才)亦在省善堂參與之列。觀音亭的鸞務活動終日治時期,尚稱活躍,後因戰後廟寺的管理單位由澎湖佛教會接掌,鸞務因此受到壓縮,幾近停擺。 大正十五年(1926年)8月,觀音亭年久失修,《臺灣日日新報》刊載〈重修古廟〉一文,報導澎湖紳商鍾紅樟等向政府申請經費募集許可,預計以三年時間募款,替觀音亭籌措改建經費。昭和二年(1927年)三月,澎湖觀音亭重建動工,同年10月,觀音亭改築工事便告落成;舉辦儀禮時,時任澎湖廳長增永吉次郎(任期:1926年7月-1928年9月)、馬公街長三浦光次(任期:1924年10月-1938年7月)、飯田海軍司令官等日本人等有來共襄盛舉,而在改建期間,寺內觀音佛像乃移祀於西嶼鄉緝馬灣西巖寺(位於今西嶼鄉赤馬村)駐蹕。此次澎湖觀音亭改建工程,因觀音亭在清代為具備官祀等級「闔澎公廟」,興建經費主要源自全澎湖51鄉社善男信女的捐獻,以西嶼莊為最(緝馬灣、內垵、外垵、小池角、西巖寺捐款金額囊括全澎湖前五名),除反應西嶼鄉民信仰虔誠,亦彰顯清領、日治時期間,西嶼和媽宮地區關係的緊密。 昭和十九年至二十年(1944年-1945年),太平洋戰爭戰火延燒至澎湖,馬公街、觀音亭一帶也遭到盟軍空襲毀損,馬公地區廟宇主持者如觀音亭、南甲海靈殿便將殿內神像遷移至鄉下避難,觀音亭神像當時供奉在紅羅罩開蠻寺(今湖西鄉紅羅村),直到二戰結束後才返回。 此外,觀音亭在日治時期的登錄地址為「馬公街馬公946番地」。 中華民國時期 廣慈法師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10月份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接收臺灣和澎湖。嗣後,民國38年(1949年),隨國民政府於國共內戰中失利,大陸地區淪陷,大批軍眷湧入臺灣,當地軍舍不敷使用,不少軍隊駐紮各地廟寺、民房或宗祠,觀音亭亦不例外。北方佛教團體如中國佛教會亦在此時期入主臺灣佛教界,來自南京的廣慈法師約民國39年(1950年)駐錫澎湖觀音亭,並進一步接掌觀音亭管理事務。 民國42年(1953年),中國佛教會臺灣省澎湖支會在澎湖成立,據點即為觀音亭,並由廣慈法師出任「澎湖佛教會」理事長,廣慈以澎湖佛教會名義,操辦多場祈福法會,並有發放白米救濟貧民等義行,一度頗受政界和鄉里愛戴,觀音亭儼然成為澎湖佛教信仰的重鎮。直到民國48年(1959年),澎湖觀音亭重建落成後的同一年,廣慈法師在10月創辦「正信幼稚園」,大舉募捐,後因管理權和產權與董事會吵得不可開交。 民國49年(1960年),時任澎湖縣議員許記盛針對「媽宮三大闔澎公廟」(澎湖觀音亭、澎湖天后宮和媽宮城隍廟)在二戰後的管理制度提出質詢,並要求澎湖縣政府交代觀音亭的帳目問題,此事雖已不了了之告終,卻造成澎湖佛教會的信譽下跌。同時,廣慈法師長期擔任理事長,從不曾辦理改選,早為社會輿論詬病已久。民國51年(1962年),縣議員許等爵不僅要求解散澎湖縣佛教會,也要求澎湖縣教育科重新檢討正信幼稚園的產權狀況。澎湖縣政府無力解決議會與佛教會的爭執,只得函請臺灣省政府裁示,臺灣省政府對此函示不須解散佛教會,但提出重新整理組織的要求。澎湖佛教會雖得以保住組織,但經此一風波後,聲望漸趨低迷,且民國52年(1963年)後,馬公地區信願寺、潮音寺相繼成立,吸引大量信眾,後來廣慈法師終究因私德問題黯然離開澎湖,觀音亭登時群龍無首,也不再是佛教徒雲集首選之地。 鸞堂復興時期 觀音亭聲勢低迷多年之後,部分觀音亭信眾決定重振鸞堂,所以民國63年(1974年)間,委請澎湖三官殿的「三善社三善堂」協助澎湖觀音亭重整停擺多時的鸞務,日治時期活躍的「由新社省善堂」於該年8月21日重新於觀音亭開堂,由陳媽和出任由新社社長、郭振家擔任省善堂堂主,頒訂十條守則以為堂規。 民國71年至73年(1982年至1984年),闔澎三大公廟之一的媽宮城隍廟連續三年舉辦陸上出巡遶境大典;民國74年(1984年),澎湖天后宮則操辦天上聖母海上遶境活動;適逢民國75年(1986年),闔澎三大公廟管理制度改弦易轍,不再以媽宮三甲(東甲、南甲、北甲)逐年輪替,正式以「東甲主城隍廟、南甲掌天后宮、北甲管觀音亭」為定製,時任由新社社長陳媽和、薛光燦等便和觀音亭主事者商議,提出「觀音菩薩空中出巡」的構想,獲得時任澎湖縣長歐堅壯和澎防部中將毛夢漪的支持。 嗣後寺方向永興航空租用三架小型飛機,護送觀音菩薩上機繞行澎湖群島一圈,順利於民國76年(1987年)、民國77年(1988年)出巡兩次。民國78年(1989年)繞行澎湖群島結束後,甚至赴往臺灣本島出巡。7月10日先從馬公機場飛往高雄小港機場;7月11日行經恆春、臺東、花蓮、宜蘭、基隆,於當日下午2點33分抵達臺北松山機場,獲得臺北龍山寺、木柵指南宮的熱烈招待;7月12日則從臺灣西部沿新竹、臺中、嘉義等返回澎湖馬公機場;7月13日舉辦軟筵、素食晚宴,澎湖觀音亭舉辦三次的空中出巡法會至此告一段落。 由新社省善堂復堂後,除了操辦「空中出巡」為時人所稱頌外,亦於民國68年(1979年)、民國69年(1980年)、民國71年(1982年)著造《南無諸佛救苦超渡真經》、《菩提極樂真經》、《南海之行》三本善書,偶有舉辦誦經法會、救助低收入戶慈善活動,但隨成員逐漸老去凋零,鸞務日益沉寂,民國98年(2009年)社主朱茂林往生後,觀音亭鸞堂活動已然停頓。 管理委員會時期 臺灣各地舊有宮廟組織因應時代變遷,陸陸續續轉變為「財團法人」或者「委員會」的管理或經營制度。民國103年(2014年)12月27日,澎湖觀音亭成立「澎湖觀音亭管理委員會」,首屆主任委員為王順輝、副主任委員林松德。 【建築】 現今澎湖觀音亭外貌乃奠基於日治昭和二年(1927年),由來自後窟潭(今馬公市重光里)的大木匠師謝江、謝自南父子設計承作;主體建築為「兩進落五開間」,俯瞰廟身呈現正方形,左右添加護龍各一,則整體呈現「兩進落七開間」之格局,連結的穿廊兼具護龍與迴廊的功能。左右護龍後方各置鐘鼓樓的格局,為當時放諸全臺灣係具新意且頗為罕見的設計。又根據臺灣日日新報導,昭和年間觀音亭甫落成之際,乃「兩廊內各種之花卉及修竹等,茂盛異常」。(鐘鼓樓現今不對外開放) 1945年二戰結束後,澎湖各地的廟宇和房舍多處因戰火仍毀損,不少民眾寄望重新修葺地方廟宇,但因戰後民間財力拮据,當時臺灣省政府則認為宮廟乃「崇拜神權迷信」之不良風俗為由,應予以查禁,並不支持民間宗教修築廟宇。澎湖觀音亭在戰後呈現破敗多年,直到民國46年(1957年),郭石頭、鮑霧、蔡陣、許等爵、薛庚寅等地方名士排除政治上層層障礙,組織「馬公三甲人士組織觀音亭修建委員會」,總算進行戰後第一次的重修工程,募集38個村里捐資寄付,順利於民國48年(1959年)5月19日落成。 民國74年(1985年)11月27日,澎湖觀音亭被內政部登錄為「三級古蹟」,民國85年(1996年)間因應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現屬「縣級古蹟」,主管機關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民國92年(2003年),澎湖觀音亭屋面新作,進行檢修、抽換桁木工程,部分大木建構被鋼筋水泥的梁柱取代,於民國95年(2006年)完工。 格局 觀音亭取景背山面水(澎湖內海),立面形式為五開間兩護龍,山門面寬比例,依照明間、次間、稍間,分別是。屋脊則分為五段,而立面明間與次間雖以屋梁隔斷,但實際上為聯式屋脊,整體為三間開式屋面,兩側護龍採馬背造型,起伏有秩,並與後頭突出的鐘樓、鼓樓形成協調的效果。 觀音亭正殿與拜殿因東北季風強勁,除屋簷幅度低緩,棟架高度受限,僅架有三斗疊層,在拜殿的脊桁雕有葫蘆型態的連珠疊斗,放諸臺灣廟宇頗為罕見。此外,澎湖觀音亭的拜殿和正殿皆出現橫向輔助樑,其樑木斷面呈現八角形,此為閩南、潮州和汕頭一帶常見工法,而在其他地區輔助樑多作燈樑使用,並無鞏固結構的效果,也反應澎湖傳統木造建築之特色。 雌雄獅像 原舊日治時期澎湖廳舍(清末澎湖總鎮署衙門)前的灰泥雕塑獅像。根據獅像座下碑文記載,塑造施作者分別是林勇、彭海樂兩位師傅。 今澎湖觀音亭寺埕兩尊雌雄獅像,乃灰泥糯米雕塑,原置於清代澎湖水師總鎮署衙門前。澎湖水師總鎮署衙門落成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1895年後被日本政府接收,做為澎湖地區行政長官辦公廳使用,即第一代「澎湖廳舍」。 昭和初年(約1930年代前後),整體為木結構的澎湖廳舍漸趨老舊腐壞,日本政府遂另覓新地(鬼仔山)建辦公廳,第二代「澎湖廳舍」於昭和十年(1935年)2月11日正式啟用,而舊總鎮署衙門門口雌雄獅像則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移至澎湖觀音亭前。 【鸞堂】 澎湖觀音亭受一新社影響,於明治卅九年(1906年)開辦鸞堂,頒定守則十二條,社名「由新社」、堂號「省善堂」,時人曾作對聯慶賀曰:「由己為人視聽動言須守禮,新書勸善聖道仙佛亦勞心」、「省躬奮勉當精進,善道趨求莫畏艱」。二次戰後,澎湖觀音亭事務由廣慈法師等佛教高僧主導,鸞務也因舊有成員凋零老去、因此停擺多年,直到民國63年(1974年)間在澎湖三官殿的「三善社三善堂」襄助下,8月21日才正式復堂。民國98年(2009年),由新社社主朱茂林辭世之後,鸞堂的活動亦陷入停頓。 【祭祀】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神祇,每年以「佛菩薩壽誕」和「盂蘭盆節」為主要法會和祀儀。另外,佛教不碰葷腥,供品切勿以葷食或五辛類食物參拜,奉齋菜、蔬果、花卉即可。 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之日) 農曆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之日) 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菩薩出家之日) 副祀的龍王廟則奉龍王,主庇佑海象安穩、航行平安。 澎湖地區農曆七月舉辦普渡時,往例由媽宮城隍廟開辦,最後在觀音亭結尾,所以當地有「城隍廟放,觀音亭收」之俗諺。 【周邊景觀】 澎湖觀音亭臨近海濱,在清領時期除為軍區之外,亦載有「放生池」,佛教信眾常有來觀音亭海畔進行海龜放生之舉。日治時期之後,日本政府將觀音亭一帶規劃成供休閒娛樂用的「辨天岬海水浴場」,早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便有建造沖水設施的報導。民國36年(1947年),國民政府為了嘉勉澎湖地區未涉入臺灣本島各地二二八事件之動亂,決議撥款整建觀音亭海水浴場,闢建公園、涼亭、更衣室、排球場、籃球場以及防坡堤等休閒運動設施,建設今「澎湖觀音亭親水遊憩區」基礎以資獎勵;而在民國70年代(約1980年代)之前,觀音亭親水遊憩區長期以來皆是澎湖縣休閒娛樂的運動中心。 民國93年(2004年),澎湖縣政府斥資新台幣五千萬,在觀音寺埕前造堤搭建「西瀛虹橋」,做為每年花火節發放地點,卻也造成防波堤內泥沙淤積嚴重,生態改變,海岸線風景劣化的負面影響。

更多好廟推薦

桃園慈善宮(天公廟)
報導

桃園慈善宮(天公廟)

桃園市桃園區

玉皇大帝/天公祖
合港田寮永貞宮
報導

合港田寮永貞宮

苗栗縣頭份市

天上聖母/媽祖
迎富送窮廟
報導

迎富送窮廟

桃園市大溪區

玉皇大帝/天公祖
高雄東隆宮

高雄東隆宮

高雄市前金區

溫府千歲王爺
福辰宮

福辰宮

新北市新店區

福德正神/土地公
楠梓天后宮

楠梓天后宮

高雄市楠梓區

天上聖母/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