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Outlookxp - 自己的作品
廟宇介紹
壽公祠,是位於苗栗縣通霄鎮通霄國小前的忠烈祠,祭祀林爽文事件被殺的壽同春與陣亡的清軍、義民。
【沿革】
林爽文事件時,1787年,淡水廳官員壽同春率領義民駐守烏牛欄,在三十張犁遇伏被擒,肢解而死。道光六年(1826年),水師提督許松年在其殉難處(今通霄國小前,近通霄溪。)建祠紀念。祠內奉有三神位,中間奉祀壽同春,右為隨征陣亡的義民,左為隨征陣亡的軍士。正廳懸掛壽公祠碑文。1968年再度修建。
1988年7月,位在通霄鎮自強路與中正路交叉口的此祠,一對一百五十餘年歷史、高四十八公分的土塑被竊。神像由唐山師傅塑造,身著清朝衙門侍衛黑衣,右手持竹板,腰繫鐵鏈,頭戴紅色高頂帽,帽上寫著「大班皂」。
【壽公祠記】
先生名同春,浙之諸暨人也。少入太學,磊落多奇計,薄遊閩粵間,年逾七十矣。與淡水同知程峻善,乾隆丙午,林爽文之亂,其黨王作攻淡水,十二月八日,程峻善率師渡中港,禦賊死之,塹城陷。越十餘日,先生陰結義勇,收復塹城,捕斬王作,驅除群盜,綏輯流民。至於丁未之秋,淡水南北盡平矣。是時林賊赴彰化,凶焰方熾,先生矢志殲巨魁敉從軍,聞賊十月十日進逼三十張犁,遇伏突擊,先生馬蹶被擒,脅降不屈,賊支解之,事聞天子嘉嘆,贈知縣並官其子聰。嗚呼先生不階尺寸之柄,乃能於倉皇擾亂中,為國敵愾,為友復讎,為百姓除大患,其猷豈不壯哉。齒既暮矣,馬革裹屍,卒遂其志,又何烈也!土人又言,吞霄澗中,為公死節之所,每著靈異,傳聞雖異辭,而忠臣烈士之精魂不泯沒於天壤也明矣。歲於道光丙戌,余幹辦公事,往來彰淡,景行行止、迺刱祠以祀,並記其大略,俾好義者有所觀感而興起焉,是亦先生之志也夫。
【旗山亭義渡碑】
傳說,清朝道光年間(西元1821年-1850年)通霄溪可航行船隻,壽公祠廟前商旅聚集,士紳發起設義渡碼頭,置有茶亭供船伕、商旅、柴夫、渡溪等人休息喝茶。多年後,日治時期昭和7年(西元1932年)地方人士立有旗山亭義渡碑。後來,通霄鎮道卡斯文史工作室的陳水木先生,在壽山祠後方的腳踏車行內,發現牆垣鑲有長年被柴火燻黑的義渡碑。
相關新聞 (1)
一間祭拜師爺的廟
新聞來源:i-media愛傳媒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1-08
在苗栗縣通霄國小附近,有間壽公祠,是清代林爽文事變相關的史蹟之一。
壽公名星字同春(1717~1787),浙江人,浙江是個「盛產」師爺的地方,壽同春也在淡水同知程峻手下擔任幕賓,為同知大人出謀劃策。
林爽文事變起,王作、李同於北部響應,攻下竹塹城,同知程峻被殺,壽同春被俘,不願屈服於賊,只求一死。王作軟硬兼施,改採溫和手段,好言勸降,邀請壽同春為其出謀劃策,壽同春假意答應,伺機逃出。
後壽同春與前巡檢李椿生、明志書院掌教孫讓糾合義勇一萬三千人反攻,收復竹塹城,將王作等人處死。壽同春真可說是個文武雙全的師爺。
時年七十歲的壽同春,老當益壯,又和閩安副將徐鼎士、新任同知徐夢麟渡大甲溪討賊。壽同春率義民駐守在烏牛欄,前進到三十張犁時和賊兵相遇,勇氣十足的壽同春一馬當先攻入敵陣,座騎突然跌倒,壽同春從馬上跌下被擒,這次壽同春沒能再逃過一劫,慘遭分屍而死。
壽同春遇害的消息傳到皇帝耳中,特欽賜壽同春知縣銜,並蔭一子壽聰為知縣,入祀昭忠祠。
壽同春殉難後約40年,浙江人,武舉出身,時任福建水師提督的許松年,捐出自己的薪俸,為這位他景仰的同鄉前輩建祠紀念,並立有「壽公祠記」以將此忠烈事蹟流傳後世,目前仍懸掛於廟中。
淡水廳志、新竹縣志初稿、苗栗縣志、苑里志等百年前志書,均對壽公祠有所記載,顯見此廟歷來受到重視。
成書於1893年之新竹縣志初稿記載:「壽公祠 在通霄街北虎頭山邊.祀殉難幕賓壽同春.道光六年,提督許松年建;立碑紀之.廟宇一十六坪七合三勺.年徵香燈銀一十二圓.」
約成書於1894年之苗栗縣志記載:「壽公祠 在二堡吞霄街,距城三十里.祀殉難幕賓壽同春。道光六年,水師提督許松年建;立碑紀之。共四間.祀田在五穀岡,年收穀二十石。」
這「四間」似乎是四個房間的意思,但目前看到只有一間,也許規模後來有所縮小。
成書於1897年之苑裏志記載:「壽公祠 在通霄虎頭山下。前橫沙溪,竹松秀茂。春秋二祭,禮物盛陳。往來者每登其地,憑弔欷歔,與土人談當年之事焉。」
由此可看出日治初期,壽公祠依舊是香火鼎盛,而其中所說的沙溪,應該就是現在的通霄溪吧。
歷來為清朝效力戰歿的官吏,入祀官方昭忠祠者,隨著清朝的滅亡,這些犧牲者大多已經無人祭拜,能像壽公一樣單獨建祠,並享民間香火近兩百年,實屬罕見,因為一般人民對於清朝官員的印象相當差,獨壽公俎豆不斷,可想而知當年壽公在北部一帶協助官方安民,亦相當得民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