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Sean Chiu - 自己的作品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分享 (2)
阿儒 說:發表時間:2023-05-03 19:40:42
一間有歷史文化的老廟,還有那宋江陣頭的民俗技藝
wongvictory 說:發表時間:2022-08-12 16:24:41
在地有歷史的廟宇,也和桃子園有地源關係,廟前有塊石具.
廟宇介紹
內惟青雲宮,位於高雄市鼓山區次分區內惟,主奉閩南醫神保生大帝(大道公)。
【歷史沿革】
內惟青雲宮原位於左營桃子園地區,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供奉保生大帝,直至日治時期,日人將柴山列為海軍基地,擴建左營軍港,桃子園村居民被迫遷村到新莊仔及內惟莊,並拆除在桃子園的青雲宮。居民分別於兩地興建廟殿膜拜,形成一宮兩廟之型態。
內惟青雲宮為民國58年(公元1969年)建造,廟內供奉的二祖、三祖神像為創建時期原尊,格局為傳統兩殿兩護室,帶拜亭及鐘鼓樓,偌大的廟庭仍是內惟地區保有陣頭練習的傳統。
內惟青雲宮同時也是左營舊城城隍廟興隆內外里十三公廟之一。
【祀神】
內惟青雲宮主祀保生大帝、保生二大帝、保生三大帝,配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虎爺、中壇元帥、太陽星君、孚佑帝君、觀音佛祖、太歲星君、元帥爺公。
相關新聞 (4)
鼓山內惟老祖廟「青雲宮」難得一見的「宴王盛典」 歡迎大家前往開眼見
新聞來源:波新聞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5-03
高雄市鼓山區內惟老祖廟「青雲宮」建廟五十四年來首次舉辦的「宴王大典」已經登場,這是給神明祝壽的一場盛大饗宴,別開生面,不是很常見,對道教慶典科儀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前往開眼界,時間到五月四日晚上收場。
內惟青雲宮是於民國五十八年間開始動工興建,至今己五十四年,今年的這場宴王儀式,是由該廟顧問劉添財發心敬獻。
內惟青雲宮供奉的主神是保生大帝,五月四日 (農曆三月十五日)是保生大帝的聖誕,劉添財說,保生大帝長期安民保國、醫濟世功,恭逢祂的聖誕,當然得給祂來一次不同的饗宴。
內惟青雲宮位在高雄市鼓山區建榮路157巷24號,宴王大典於五月二日下午開始擺設,三日早上就可全部完成,場面很壯觀,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難得看過一次。
宴王大典相傳是從明朝流傳至今,宴王的意思就是擺出所有的山珍海味宴請王爺,以示虔誠。所以,宴王不能像一般的祭拜,只備三牲五禮就可解決,必須要相當的排場。
宴王還分「軟宴」與「硬宴」,「軟宴」就是每道供品都有人引領端上供桌,供品一道一道上,如同參加盛宴有服務人員帶引入席,程序雖然冗長,但「禮多神不怪」,多了溫馨,所以稱之為「軟宴」。而「硬宴」則是所有的供品一次上桌,敬神心意不減,多了一點陽剛。
宴王大典多數在神明生日、建醮、安座等場面舉行,宴品的內容不一,早期由信眾自行準備供品,家裡有什好料的全部端出來,晚近二三十年間,幾乎所有的宴王大典,都由專業的公司承包。
專業公司添加了無限的創意,所以,宴王的場面,花樣多,口味多,讓人目不瑕給,幾乎己經昇華成祝賀神明聖誕的一門宗教藝術。早期的宴王,殺豬宰羊等大牲禮一定有,現在可能是連神明都重養生,不想大魚大肉,就少了豬羊了。
但產自山野及海洋等象徵性的「山珍海味」還是不能免,香菇、鮮花、水果、金針、木耳、桂圓、薑、糖、紅豆、糕、餅等袋表「山珍」。食鹽、海菜、海帶則代表海味。甚至連鳥與花都上桌,象徵祝壽現場鳥語花香。
嘉南漁村有些村落的神明慶典,「好額人」輸人毋輸陣,用鳥魚子及虱目魚當巨龍的鱗片,長達數十公尺,霸氣十足,誠意百分。但那不是家家戶戶都擺得出的場面。
承包青雲宮這場宴王大典的「祀宴創意公司」是來自嘉義,負責人楊尚璿,今年才三十幾歲,但「青春子弟江湖老」,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繼承家業己經十幾年,經驗豐富,是南部地區頗負盛名的專業公司,曾經承包過一場四百多萬元規模的宴王大典。
他說,宴王大典愈來愈少,所以,自己就得必須更專業,才能提升競爭力,這種生意比較特殊,無法像一般商品到處兜售,所以,他的場次都是靠口碑相傳及眾神的幫助。這種生意不可能天天有,但一年包個三五十場沒問題。
承包宴王大典的業者,台南居多,因此也衍生出不同的派別,如西港香、佳里香,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大家絞盡腦汁,在不失傳統科儀與敬意的前提下,各自發揮創意,建立口碑,永續發展。
鼓山內惟青雲宮廟前石臼的不老傳說
新聞來源:波新聞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4-30
高雄市鼓山內惟青雲宮 (俗稱內惟老祖廟),規模雖然不算非常的宏偉,但卻牽連一段台灣最早遷村案的文史,廟前置奉的一枚老石臼,是台灣廟宇少見,這枚老石臼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這枚老石臼,材質不是大理石,也不是青斗石,更不是花崗岩,重約200公斤,青雲宮副主委兼總幹事林福祥說它是珊瑚礁石灰岩體的「咾咕石」。
石臼並不是採直立狀豎立在刻有碑文的基座,而是傾置,臼口面西。很多人看不懂這其中的緣故,甚至還有一些來訪的友宮信眾誤以為石臼是香爐,百思不解的問廟方人員,傾置的香爐如何插香啊?
青雲宮的主委黃永斌說,這枚石臼是青雲宮重要的鎮廟文物,臼口向西,是因為它來自廟西方向的桃子園,意在教化世代子民不能忘本。
內惟青雲宮於民國28年日據時間從現在左營軍區內的桃子園遷離的,88年及99年兩度重返桃子園尋根謁祖。民國99年間第二度謁祖時,信徒謝金印發現海墘堤岸崁駐這枚石臼。
謝金印從事石磨攪肉機具業,對石材甚有研究,他認為這枚石臼歷經文明洗禮、耐過風霜歲月、驚濤駭浪淬煉、始終屹立不搖,象徵並傳承桃子園子民刻骨耐勞、樂觀奮鬥的精神,頗有收藏價值,於是向青雲宮的主神保生大帝請示後,於隔年動員機具與人力,重返桃子園運回,並於101年安奉在內惟青雲宮廟前廣場,成為另類的公共藝術。
謝金印除了提議取回這枚石臼外,還捐贈數張的大理石桌椅擺放在廟前廣場供民眾休閒,他生前常鼓勵有痔瘡之苦的民眾,清晨時分多到石椅上乘坐,因為大理石吸取日月精華,性較冷涼,有助於消除痔瘡之苦。
「金印伯」這套說詞,有人深信,因此,每天清晨,常可見居民圍著裙子坐在大理石椅上,這樣的場景在其他廟宇廣場少見。他在去年辭世,但「大理石治痚瘡」的傳說,至今還流傳於青雲宮爐下弟子的心中。
內惟青雲宮原位於左營桃子園地區,建於清道光年間,供奉保生大帝,民國28年,日治時期,日人將柴山列為海軍基地,為了擴建左營軍港,將柴山北側的桃子園村居民強行遷村,一部分居民遷到左營新莊仔,一部分遷到鼓山內惟。
日本政府作風強勢,一聲令下,連當地的青雲宮也一起遷離,新莊仔及內惟居民念舊,都想要供奉青雲宮的主神保生大帝,所以,青雲宮「一宮分兩廟」,在內惟及新莊仔各建一間青雲宮。兩廟同根又同源,不是一般的友宮,而是「兄弟廟」。
桃子園及青雲宮遷村至今己84年,曾經住過桃子園、而且至今還能對桃子園故事朗朗上口的耆老不多。但世代口耳相傳,現在還有老一輩的內惟人動不動就脫口而出「我祖先攏係來自桃子園」。年輕世代,一問三不知。
民國98年間,紀念桃子園遷村70週年,文史工作者曾與內惟青雲宮合作,邀請地方耆老在青雲宮口述桃子園文史,耆老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眾說紛云,最終對桃子園為何叫桃子園做出初步的共識。
共識的內容,大致是:清代打狗山的西北側海岸有一桃子園聚落,山坡盛產桃子、桃樹,故稱為桃子園。其次是當地環境受陶淵明桃花源記影響,依山傍海,與世隔離,如同世外桃源。另外,早期聚落均以特徵標記為地名,因此,猜測此地原本應「曾有桃樹」或「該地曾產桃子」。
桃子園劃入軍區後,進出嚴格管制,區內也沒有半棵桃子樹,但青雲宮、石臼與桃子園的不老傳說,還是會永留桃子園的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