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葉瑞龍提供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分享 (5)
Chen 說:發表時間:2023-08-06 11:23:29
前殿小巧玲瓏,後殿精雕細琢。
Liao 說:發表時間:2023-04-13 18:48:43
清淨道場,來祭祖。有三級古蹟的佛寺,龍虎左右護衛,得道高僧的荼毘塔,兩座信眾的七寶塔,觀音大士佇立於噴水池邊護佑眾生,還有栩栩如生的羅漢石像,風景優美。
P.B 說:發表時間:2023-04-07 19:10:10
寺廟景觀美麗,午餐備有素食給遊客免費使用
廟宇介紹
大仙寺,常稱作火山大仙寺、白河大仙寺、關仔嶺大仙寺,俗稱舊巖,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關子嶺,是臺南市直轄市定古蹟,禪門臨濟宗佛寺,與俗稱新巖的火山碧雲寺合稱為南瀛八大景之「關嶺雲巖」。又相傳大仙寺位在「仙人拋網」靈穴上,而碧雲寺則位在「半壁吊燈火」靈穴上。
建築風格不同於台灣一般寺廟,大雄寶殿整體外貌仿日本佛教建築,內部主導為北部漳派首席大木匠陳應彬、及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可說是以閩南寺廟建築為體,以日本佛寺外貌為表,另創佛寺新面貌。
【沿革】
◆ 創建由來
關於大仙寺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創建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據說當時創寺的參徹禪師從福州鼓山迎奉一尊觀世音菩薩來臺,某日來到白河仙草埔時,暫將菩薩像放於一石上,之後要前往他處時卻發現菩薩像彷彿被黏在上面一樣無法移開,禪師認為是菩薩有意在此渡化大眾,遂在此結廬講經,是為大仙寺之始。
第二種說法是創建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之說,相傳明永曆二十年(1666年),參徹禪師受到陳永華邀請來臺講佛法,駐錫於赤山龍湖巖,成為龍湖巖的開山祖師。後來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路經關仔嶺,見此地山明水秀而決定結廬定居。之後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從龍湖巖迎來一尊觀世音菩薩,因禪師深獲重人敬仰,遂集資建廟,是為後來的大仙寺。
而根據大仙寺所藏的《大仙巖沿革三字經》記載:「……肇建時,康熙君,四十年,名僧侶,參徹師,福建省,出龍岩,身佩佛,渡海來,地遊遍,到岩井,憩石几,佛不動,知有緣,居此地,草庵建,此為先。……」可知寺方本身是採信第一種說法,但不論是哪一種說法,大仙寺的開山祖師均為參徹禪師。
◆ 清治時期
二代住持鶴齡禪師在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興建聖殿彰顯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慈悲襟懷,乃到周邊地區募款,最後在仙草埔、坑內、白水溪、岩前、三層崎等地居民支持下得款六百銀元,得以建造佛殿一座,並正式取名大仙巖。當時所興建的佛殿位置,一說在現在的大山門前停車場竹林間,另一說在小山門的右前方。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義縣營參府軍官洪志高與鶴齡禪師募金一千元重修。
而在嘉慶元年(1796年),鶴齡禪師之徒應祥禪師據說精通堪輿,在枕頭山覓得「半壁吊燈火穴」,遂在此結廬作為晚年靜養之地,並從大仙巖迎來一尊觀音。之後嘉慶十三年(1808年)在該處興建佛寺,即為「碧雲寺」,從此大仙巖遂被稱為「舊巖」,碧雲寺為「新巖」。
嘉慶十四年(1809年),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元配范夫人逝世,為卜墓園於大仙巖初址,乃鳩資將初建佛殿遷移至大雄寶殿現址。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王得祿敬獻「大發慈悲」匾。次年(1818年)第四代住持允謙禪師與王得祿募得一千元重修殿宇。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王得祿立「重興大仙巖廟碑」,同年元配范夫人之棺運抵台灣,得祿將之葬於佛殿舊址,現遺跡猶存。道光七年(1827年),由於附近牧童放牛破壞墓園,王得祿乃立「保護范夫人墓處示禁碑」,嚴禁放牧。
同治八年(1869年)斗六都閫府都司吳志高募金五百元修繕大殿。
◆ 日治時期
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割日,抗日人士林添、黃玉麟、黃振等人以碧雲寺為據點,日軍包圍碧雲寺,大仙巖亦遭波及,是以劫後香火甚微,寺宇荒廢。之後局勢安定下來,董事林家珍試圖募款修建但未成。
大正四年(1915年),大仙巖管理人暨臺灣齋教龍華會會長廖炭,為挽回寺運,得到臨濟宗妙心寺派之助,特往日本視察,返臺後得沈得臨住持(德融禪師)鼎力支持,且有仙草埔仕紳朱保羅、吳順安等人協助,最後募得基金伍萬玖仟圓,仿日本奈良東大寺,重建大雄寶殿,並創設大仙巖書房(今仙草國小前身)於寺前。大正五年(1916年),由信徒代表組織後援會主持事務。大正六年(1917年),迎來京都妙心寺阿彌陀佛像。大正十四年(1925年),大雄寶殿落成,隨後又迎來印度白玉佛像。
昭和五年(1930年)冬至,嘉南地區發生大地震,寺宇倒塌,大雄寶殿毀損,事後由施烏拋居士募款重修,然限於經費,仍留下不少殘缺處,陸續於二戰後逐年修復。昭和六年(1931年),原隸屬大仙寺之碧雲寺因不滿重修問題,就此獨立,大仙巖正式改名大仙寺。原本大仙巖與碧雲寺的管理人均是廖炭,但碧雲寺部分信眾認為廖炭只注重大仙巖的經營,最後番社庄(今東山區)庄長陳按察在該年(1931年)向法院提告,後來白河庄長林占春等人出面調解,廖炭乃將碧雲寺寺產全部交給番社庄人士管理,才平息此糾紛。
昭和十九年(1944年)在皇民化運動的背景下,大仙寺寺產被白河街役場佔有。街役場對此成立財團法人後援會,由白河街長「五十里子之作」兼任後援會會長,寺務由街役場派員駐寺處理。
◆ 中華民國時期
二次大戰後,在當地仕紳何火爐等人努力下,始自後援會取回寺產,並正式在民國36年(1947年)組織董事後援會,首任董事會委員長即是何火爐。之後請開參禪師為第九任住持,海靜師為監院,何火爐、吳石、吳清池等人被選為財產管理人,另聘蘇祈財為外務監院。
民國37年(1948年)大仙寺募款興建觀音殿,於民國39年(1950年)落成。該年(1950年)也建了南北報恩塔與內山門,隔年(1951年)又興建大雄寶殿南北側兩廊香客樓房。
民國42年(1953年)1月15日,開參禪師舉辦為期十五天的傳授三壇大戒活動,這是戰後以來臺灣佛教界首度傳大戒,史稱大仙寺傳戒。此外該年(1953年)因大仙寺人士出任中國佛教會臺南縣支會首屆理事長,會址遂設於大仙寺。同年(1953年)也募得1百多萬興建三寶殿,次年(1954年)建齋堂與三寶殿兩側樓房。民國45年(1956年)經政府核准成立管理委員會,首屆主任委員是吳八居士。
民國53年(1964年)白河大地震,大雄寶殿外沿石柱傾斜、觀音殿全毀,第九代住持開參禪師率寺眾連夜挑土補強,才保全殿宇。事後四方信眾再發起重建,募得70多萬,之後重建工程在民國55年(1966年)完工。民國58年(1969年)因為當時大仙寺土地登記在部分信徒名下,為避免日後發生糾紛,經全體信眾同意後成立「財團法人大仙寺」,寺產移到法人名下。該年(1969年)6月成立董監事會,首屆董事長為黃吉居士。
民國75年(1986年),大仙寺委託臺北市城鄉工程顧問公司規劃「臺南縣大仙寺整體發展事業細部計劃」,逐年興建遊、香客休息套房大樓、大餐廳、大會議廳及民眾活動中心等設施,以方便遊客、香客造訪,提供機關團體學校來此舉辦活動。民國92年(2003年)起開始重建三寶殿、準提殿、祖師殿,於民國106年(2017年)完工,並在該年11月12日舉行重建圓成聖像開光敷座大典。
【供奉神祇】
主祀:釋迦牟尼佛,配祀:觀音菩薩、韋馱護法、伽藍護法、地藏王菩薩、阿彌陀佛、藥師佛、準提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達摩祖師、大勢至菩薩、註生娘娘。
【傳說】
傳說王得祿將范夫人下葬之後,因難以忍受大仙寺的「暮鼓晨鐘」,乃多次向王得祿託夢,之後王得祿就命人將大仙寺內的鐘鼓破壞,將碎片掛在寺前大榕樹上示眾。之後這些碎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需要金屬的日本軍方帶走。而在王得祿去世後,范夫人在道光廿四年(1844年)被子孫遷到王得祿墓合葬,遺留的墓園建材日後被用作納骨塔的基石。另外三寶殿前的階梯上的石獅,據說也是當年范夫人墓的一部分。
相關新聞 (7)
台南武肺疫情火化亡者1473人 167位法師舉辦超渡大法會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6-30
2020年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台南市因疫情火化亡者計有1473位,台南市政府與台南市佛教會今天(30日)在白河大仙寺舉辦「新冠疫情往生亡靈祝禱超渡大法會」,藉由167位法師進行上香、誦地藏經、佛前大供及焰口等法會儀式,讓往生者得以安息、家屬心靈得以慰藉。
包括台南市佛教會榮譽理事長覺華長老尼、理事長旻慧法師、大仙寺董事長傳證長老、方丈圓智法師、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法師、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理事長常露法師、中華佛教供佛齋僧功德會理事長明靄法師、中華佛教青年會理事長大慧法師等人帶領下,齊為南市亡者祝禱。
台南市副市長葉澤山表示,自2020年疫情爆發來,南市府團隊盡最大的心力守護市民健康,讓台南維持6都確診人數最少的成績,但仍無法避免許多確診者因此失去寶貴的生命,而為遵守防疫規範,亡者都要儘速火化,導致家屬無法妥善做好後事準備,甚至無法見親人最後一面,為撫慰亡者家屬心靈,因此積極與宗教團體研商舉辦超渡法會,以善法加持利益眾生。
台南市民政局長姜淋煌說,希望藉由法會,在佛教諸山長老法師主法帶領恭誦經文之下,祈願諸佛將功德迴向給確診亡者,走向極樂淨土,並彌平家屬心中的創傷,得到慰助,重新振作,也期盼藉由宗教的力量,讓社會早日恢復平靜,疫情消弭平息,人民生活恢復祥和安康。
大鵬主委率隊大仙寺參訪祈福 召開安養機構工作會報
新聞來源:勁報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4-12
輔導會於4月11日辦理「主任委員視導中南部地區暨112年第1季安養機構工作會報」,上午行程由輔導會主任委員馮世寬,率輔導會各處會、榮家(服務處)及事業單位等首長(高雄榮總臺南分院王瑞祥院長、欣欣大眾市場公司尤志煌董事長、欣桃天然氣周皓瑜董事長、欣嘉石油氣公司曲良治董事長及大台南天然氣公司陳嘉生副董事長等),參訪白河大仙寺並拜會寺廟住持,下午行程至白河榮家榮靈祠祭拜及舉行輔導會112年第1季安養機構工作會報。
白河大仙寺位於關子嶺半山腰,是國內少數融合中國傳統寺廟與日本佛寺建築風格寺廟,來到大仙寺不只是參拜,在寧靜古剎,更能感受傳統裝飾藝術帶來視覺震撼,且近年來國內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面對嚴峻疫情,各榮家深受疫情影響,輔導會馮世寬主任委員為榮家住民消災祈福,於參訪白河大仙寺過程,特率同仁祈求上天護佑誠心祈求,回向庇蔭榮家住民,疫情消弭,國泰民安。
馮世寬主任委員為感念榮靈保家衛國深耕社會之功蹟,並為榮家全體住民祈福消災,特增加行程前往榮家榮靈祠,祭悼歷年亡故榮民;112年第1季安養機構工作會報於白河榮家會議室舉行,由吳志揚副主任委員主持,副主委在會中特別指導各榮家應持續強化關心住民心緒,見微知著防範未然,對於榮家住民長輩多些關心及問候,以了解住民目前生活及家庭狀況,及有效防止自殺案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