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Pbdragonwang - 自己的作品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分享 (4)
Jazz 說:發表時間:2023-04-12 18:00:52
此廟供奉著岳飛元帥,與後壁區泰安宮(天上聖母)在後壁區59個庄頭保佑著鄉民
KUNG 說:發表時間:2023-03-31 20:29:26
來後壁下嘉苳可以泰安宮天上聖母跟旌忠廟岳府元帥一起拜拜求保佑,供品點心方塊酥跟奶酥也不錯吃。
Lin 說:發表時間:2023-03-14 18:56:25
靈昭誠佑,香火鼎盛,非常值得前來參拜的古老好寺廟!
廟宇介紹
下茄苳旌忠廟位於臺南市後壁區,是主祀岳府大元帥(岳飛)的廟宇,又稱「元帥廟」。該廟與下茄苳泰安宮關係密切,且由同一個委員會管理。
【沿革】
◆ 建廟傳說
傳說過去下茄苳一帶的稻田常在夜裡被不明動物啃食,後來居民發現有匹白馬精在偷吃。居民向泰安宮天上聖母求助,得到指示說要在田裡立一寫著「岳府大元帥」的木牌,結果照做之後白馬精便不再出現。居民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之後雕刻岳府大元帥與白馬的神像奉祀。這則故事一說是發生在康熙廿三年(1684年),而後一說因而在該年建廟,略晚於泰安宮。另一說法則是在康熙廿九年(1690年)才建廟。也有說法是當時並未建廟,而是到了乾隆元年(1736年)才由當地富紳韓高陽之祖父捐款建廟。又據說原本旌忠廟原址是供奉觀音的觀音亭,改建旌忠廟後將觀音移到後殿祭拜。
◆ 日後發展
建廟之後,乾隆廿五年(1760年)廣脩演重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韓高陽再次重建。道光七年(1827年)郭鑒海捐款擴大旌忠廟規模。
日明治卅八年(1905年),廖炭捐款重修。日昭和十六年(1941年)12月17日中埔大地震,該廟受創倒塌,之後改建成民眾集會所,神像寄祀泰安宮。後來在皇民化運動期間,據說廟中神像大多被燒毀,一部份被收在新營郡役所倉庫。
二次大戰後,首任嘉苳村村長陳祥將集會所改建為簡易神房,並將在新營郡役所倉庫的神像迎回。民國50年(1961年)組重建委員會,陳祥擔任主任委員,推動重建工作。重建時,信徒替成為元帥坐騎的「白馬」塑金身,並打算塑一尊「馬軍爺」來當馬伕。然而師傅當時不知道要雕成什麼樣子比較好,據說此時有位「海口人」到此販賣魚乾,得知後便說不如照他的樣子來雕塑就好,而師傅便照著他的提議塑造神像。
民國56年(1967年)旌忠廟重建完成,民國58年(1969年)入火安座。
【奉祀神明】
旌忠廟前殿主祀岳府大元帥,以及「頂五義」、「下五義」結拜兄弟,為二到十一元帥。頂五義為湯懷、牛皋、張顯、王貴、施全,下五義為王佐、趙雲、周青、梁興、吉青。右廂房裡供奉白馬、馬軍爺(馬將軍)。
後殿主祀觀音佛祖,又有供奉住持和尚元吉未的三座神位,以及寫著「開基祖木牌」的神位(上刻康熙廿三年)。
【信仰活動】
過去岳府元帥有春秋兩祭,分別在二月十五與八月十五,後來因故集中在二月十五辦廟慶,但八月十五仍有簡單祭祀活動。
【傳說】
據說清朝初期,曾有一僧侶藉助在旌忠廟,因為該廟並無廂房,晚上便在神案底下過夜。白天他會提筆寫作,但很少與香客互動。某日僧侶不告而別,但有留下物品。查看後發現是多首七言絕句,經過整理後有56首,最後變成廟裡的「首字籤」。各籤首字照順序排列會形成以下句子:「臺灣府諸羅縣北路下茄苳,武穆岳聖王靈感籤詩,凡爐前弟子及四方信士,來問卜當誠心潔淨,抽出一枝又求金杯為準,吉凶禍福明斷有應」。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網站的資料認為這個神秘和尚是府城黃蘗寺方丈不慧大師,但《北路煙雲172:從茄苳腳到關仔嶺》一書認為不慧大師在緝捕天地會事件中並未逃亡而是向知府蔣元樞自首,也許和尚是其他來自黃蘗寺僧人也說不定。
又據說清朝時布袋菜脯廍(今嘉義縣布袋鎮菜舖里)有個土豪「黃大肚」曾帶部下打算掠奪下茄苳,但居民得到風聲早已躲來。黃大肚來到下茄苳後,聽說旌忠廟元帥爺神威顯赫,硬請走「四元帥」,供奉在自家內。當地因此有了諺語「布袋菜脯廍,出一個黃大肚,工就叫,馬就騎,來下茄苳偷請元帥爺」。而在此之後,元帥爺成了當地庄神,菜脯廍還會在神明誕辰時到下茄苳請火。不過下茄苳仍要求要將神像歸還,幾經協商後,最後菜脯廍另雕一尊神像給下茄苳來了事。
相關新聞 (3)
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癸卯年祈安遶境大典
新聞來源:PeoPo公民新聞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4-11
台南後壁區泰安宮「茄苳媽」於今(4/11)日起至16日,展開為期6天5夜的祈安巡禮徒步遶境盛事,舉香遶境活動通常每4年1科,遶境範圍涵蓋嘉南地區三十六庄59宮廟,包括臺南市後壁、東山、白河、新營區及嘉義縣鹿草鄉、水上鄉,泰安宮王子豪主任委員表示,本廟於民國58年舉辦過徒步遶境之後,繼109年向茄苳媽擲杯請示,回復徒步遶境形式,今(112)年又再度奉茄苳媽允筊,舉辦徒步祈安遶境巡禮,來為眾生消災解厄並庇佑國泰民安。
南市長黃偉哲表示,感謝泰安宮過去對地方的貢獻及對市府的支持,希望本次徒步遶境祈安巡禮在信眾熱烈參與下,能夠一步一腳印為境內消災解厄,保佑闔家安康,並祈求臺灣在茄苳媽的護佑之下,能夠國運昌隆、風調雨順!
後壁區長陳玉惠也表示,感謝泰安宮長期對地方的付出及對市政、區政的支持不遺餘力,並鼎力配合市府寺廟優質化政策,也感謝本次參與遶境之各宮廟、陣頭的配合,再次祝福本次祈安遶境巡禮,能圓滿順利,一切平安。
台南兩座岳王廟的崇拜與抗清意識(上)
新聞來源:中華新聞雲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3-12
三國的關羽與南宋的岳飛,並稱武聖。但關公的崇拜在台灣本就是顯學,岳飛的崇拜則相對冷清許多,全台灣主祀岳飛元帥的宮廟只有七座,不過台南卻有兩座,一是在後壁區三十六庄下茄苳的旌忠廟,一是在仁德區的岳王廟;兩廟日前才舉辦過岳王的九百二十歲聖誕,前者由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旌忠廟暨五十九宮廟總主委王子豪盛裝擔任主典官,而以發揚岳飛精神為主旨的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也由董事長殷世熙另率董監事主祭;後者則由副市長葉澤山擔任正獻官,長興國小學童高唱〈滿江紅〉。
下茄苳的旌忠廟,歷史頗為悠久,至少可上溯到乾隆年間,近年且被認證為台灣最老的岳王廟,頗有一些傳奇故事。
相傳,古時候下茄苳堡相當繁盛,某年近郊水田常遭動物啃食稻穗,經村民每夜派人看守,發現是一匹白馬所為,於是祈求神明幫忙,獲降乩指示在田中立一木牌,上書「岳大元帥」,即可順利解決。照辦後果然奏效,從此未見白馬前來作亂。村民為表謝忱,遂刻岳府大元帥及白馬木像奉祀,初名「元帥廟」;乾隆初年,由富紳韓高陽之祖父捐資建廟,名曰「旌忠廟」;半世紀後,韓高陽再獨資捐獻一千五百圓重建。
更有意思的是岳王籤詩的傳說。據說清朝前期,曾有一僧侶借住在旌忠廟,其時因廟中並無廂房,夜晚便在神案底下度過。日間僧人會提筆寫字,但甚少與香客互動。某日僧侶突然不告而別,但有留下物品。庄民查看後發現是多首七言絕句,整理後共有五十六首,最後變成廟中的「嵌頭籤」。各籤首字照順序排列,會形成以下句子:「台灣府諸羅縣北路下加冬,武穆岳聖王靈感簽詩,凡爐前弟子及四方信士,來問卜當誠心潔淨,抽出一枝又求金杯為準,吉凶禍福明斷有應」。
關於僧人的來歷,有稱係台灣府城黃蘖寺僧。乾隆年間,台灣知府蔣元樞與黃蘖寺住持相善,一日奉總督密令,指住持僧為天地會成員,須捕送京師,蔣無奈,遂請住持至府內盤桓數日,欲言又止,住持察覺有異,促其坦言後,坦承其事,只盼一人承擔,請勿殃及其他。後住持將寺內兵器、名冊悉付祝融,財物贈之元樞,慷慨赴義,寺僧四散。
明鄭時期的後壁地區,便以上加冬、下加冬等名稱之。一六八四年,台灣納入清朝版圖,設台灣府,下轄台灣、諸羅、鳳山三縣,屬諸羅縣的下茄苳乃清初北路營守備駐防地。其時諸羅縣以北地廣人稀,政府官員鞭長莫及,是反清志士藏身好去處,下茄苳近鄰台灣府城,到旌忠廟暫宿幾天確是不無可能。同時旌忠廟的主神是宋朝末年反抗北方金兵的岳飛,黃蘖寺僧也是志在反抗滿清,惺惺相惜,趁機會寫作籤詩為這位民族英雄盡一點心力,合情入理。
況且,籤詩上還註明「諸羅縣」,據此推敲,寫作岳武穆王籤詩的時間,當在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諸羅縣改稱嘉義縣之前,而蔣元樞擔任台灣知府就在乾隆四十(一七七五)至四十二(一七七七)年,寫作籤詩的神祕和尚可能就是來自黃蘖寺的高僧。
民國一00年,中國大陸岳飛思想研究會會長岳朝軍,率領河南湯陰、浙江杭州的岳王廟訪問團等人來台,獻了一塊匾《大德永光》給旌忠廟,上款寫「岳王廟台灣首廟旌忠廟永誌」,下款則為「第二十八代孫岳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