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台灣寺廟古蹟人文-蘇俊鴻提供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分享 (2)
蘇小妹 說:發表時間:2023-04-14 19:58:26
每次回到泰安宮總是被熱情的接待。不論冬夏,總有沁涼的綠豆湯跟Q彈的米苔目,師兄弟們的好手藝總讓我們嚐到道地的二味在地料理,美味跟人情味。
黃澤安 說:發表時間:2022-06-02 21:39:04
神威顯赫
廟宇介紹
下茄苳泰安宮位於臺南市後壁區,是主祀天上聖母的媽祖廟。該廟是下茄苳南、北堡三十六庄的公廟,主神又稱為「茄苳媽」。下茄苳一帶在康熙末年在地圖上已記有「下加冬街」的地名,過去又以泰安宮前一帶最為熱鬧。
祭祀圈境內聚落有神明誕辰等活動時,會請泰安宮媽祖前去看戲或遶境,個人信徒也會因事請神。
【沿革】
◆ 建廟傳說
根據廟方沿革,在1659年[註有個來臺經商的商人,隨身攜帶一尊從湄洲迎來的「七寶銅聖母」神像。在路經下茄苳時,將放著神像的包袱置於一古井上,結果卻拿不起來。請示神明之後,才知道媽祖相中當地「黃涼傘」的地理、決定待在這裡保佑人民,於是當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康熙廿三年(1684年),山仔腳陳立勳獻地,下茄苳富紳韓高陽之祖先倡議建廟,而後在乾隆卅四年(1769年)將原本的「七寶銅聖母」神像放入新雕的「大媽」神像內。
《臺南州祠廟名鑑》另有一說,是乾隆廿五年(1760年)有個旅客到此地用餐時,把一個湄州媽祖的紅布香火袋遺留在此地。之後居民將香火袋迎奉到土地公廟內,而後因屢顯神蹟,信徒日益增多。乾隆卅四年(1769年)境內三十六庄信眾雕刻二媽神像奉祀,而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當地富豪韓高陽的祖先募款一千圓建廟。
臺南縣政府民政局《臺南縣的寺廟及神明》(1983年)、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2006年)採用泰安宮建於乾隆年間的說法。
◆ 日後發展
道光二年(1822年)韓高陽捐2500圓拓建此廟。而由於泰安宮逐漸發展成附近聚落的信仰中心,發展出了三十六庄輪流作醮的制度,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了〈泰安宮設醮輪流主事碑記〉。光緒二年,在泰安宮立了〈福建巡撫部院買補倉粱告示〉石碑。光緒九年(1883年),斗六都司吳志高捐款重修。
日治時期,下茄苳仕紳廖炭於明治卅九、四十年(1906、1907年)左右再次倡修。而由於廖炭在佛教界與齋教界頗有名望,泰安宮與同庄的旌忠廟變成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聯絡寺廟。此外廖炭也是發起三十六庄遶境活動者,但遶境活動後來因故停辦。而到皇民化運動時期,泰安宮神像與文史資料不是被扣押,便是被焚毀。
二次大戰後民國36年(1947年),阮謙、陳祥和黃添成等人發起重修泰安宮,同時增建兩側廂房。民國56年(1967年),管理人陳祥重新發起遶境活動,舉行三年後又停止。民國69年(1980年)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與臺灣省主席林洋港到泰安宮參拜,在當地為一大盛事。民國73年(1984年)泰安宮重修,黃吉成立泰安宮重建委員會,次年成立管理委員會,黃吉被推選為首屆主任委員。此次重建工程在民國81年(1992年)舉行入火安座儀式,民國85年(1996年)慶成謝土。而在廟宇重建期間,管委會在民國76年(1987年)舉行「媽祖昇天千年紀念遶境」。另外民國75年(1986年)起,因陳豐昌捐款,以泰安宮名義舉辦「媽祖盃路跑」活動,共連續辦了七年。
民國82年(1993年),設立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也從這年起連續3年,泰安宮參加臺北國際燈會。民國91年(2002年),泰安宮將原本的遶境活動轉型成「茄苳媽文化節」,到民國102年(2013年)時參與者已達到59庄61廟。
【遶境】
泰安宮的祭祀圈在清朝便已有三十六庄,但當時並未遶境,而是輪流建醮,輪流擔任主會、主壇、主普等。
遶境活動為日治時期廖炭所發起,但具體時間有二說。一說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發起三十六庄「舉香」遶境,之後連辦三年。另一說是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才首次發起遶境活動。
1926年的那次遶境含前夕共辦四天,遶境前一日要到急水溪上游的「雙合水口」請火,而後遶境香路分成「安溪寮路線」、「菁寮路線」、「白河路線」三條。但在連辦兩次之後,因為遭到日本官方禁止而停辦。
二次大戰後,1967年重新舉辦遶境,連續辦理3年。而當時參與的聚落除了因為時代演變外,與過去相比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因為泰安宮與上茄苳顯濟宮主事意見分歧、決裂,上茄苳退出香境轄域。而後在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辦過遶境,不定期舉行,大多時候依媽祖聖意決定是否舉辦。另外現今的遶境不再舉行刈水火的儀式,另外過去遶境範圍不大時,每晚媽祖鑾駕都會回泰安宮,現改為駐駕於其他宮廟。
1969年前遶境採徒步形式,此後改為車巡。2019年經由廟方擲筊請示決定回復徒步形式,於2020年11月進行。此次遶境共6天,里程數約一百卅八公里,中途於八掌二橋(後壁區及嘉義縣鹿草鄉交界處)進行入境儀式,由台南市長黃偉哲交棒給嘉義縣長翁章梁,參與者包含台南市議長郭信良、嘉義縣議員林緗亭、後壁區長翁振祥、鹿草鄉長楊秀玉、水上鄉長劉敬祥、鹿草鄉民代表會主席施坤霖等。
◆ 參與庄社
過去曾有六角頭(後廍庄、三角庄、二崁、崁頂、十姓角、雙寬寮)負責抬媽祖轎,但隨著時代演變,負責大媽轎班者現為四角頭(後廍、崁頂、菁豐、三角仔)。
◆ 破避官
泰安宮媽祖出巡遶境時,會有「破避官」前導。破避官與「報馬仔」同樣是遶境時的前導者,兩者差異據說是報馬仔造型較詼諧,破避官較為正式。破避官會穿黃衣白裙,手持馬鞭,腰間會綁上豬腳、韭菜、葫蘆(內裝天上聖母丹藥)。馬鞭是用來清除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韭菜則取「久」的諧音,有祝福壽命長久之意。
而豬腳據說本來是作為破避官的糧食,在遶境結束後烹煮食用。但有一次廟方並未烹煮,後來發現生豬腳竟未腐敗,結果被當成聖物。廟方目前保有數個豬腳,最久的據說是1960年代遶境時所留下。這些豬腳還有驅邪、收驚的功效,但要經媽祖三聖筊同意後才能使用。
相關新聞 (3)
後壁泰安宮參拜 侯友宜:用媽祖精神 拚國泰民安
新聞來源:中華新聞雲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8-26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廿六日上午到後壁泰安宮參拜媽祖,他說這次參選,以媽祖的精神,全台走透透,拚國泰民安,並批民進黨執政以來兩岸關係不穩定,經濟下滑,很多人期待政黨輪替,經濟翻轉,要拜託大家相挺,一起完成這樣的使命。
侯友宜到後壁泰安宮參拜,泰安宮主委王子豪、顧問團長吳有顯等人出面迎接,擔任國民黨議會黨團書記長的市議員蔡育輝、市議員方一峰、市議員尤榮智的女兒尤淨寬、國民黨台南立委一選區參選人周宏昌等人到場相挺。
下茄苳泰安宮媽祖、旌忠廟元帥祈安遶境 黃偉哲、翁章梁接駕
新聞來源:三星傳媒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4-13
台南市後壁區卅六庄下茄苳泰安宮天上聖母、旌忠廟岳府元帥為逢364週年吉慶,舉行祈安巡禮遶境活動,從4月11日至16日遶境範圍涵蓋南市後壁、白河、新營、東山、嘉縣鹿草及水上共五十九處庄頭,今(13)日下午遶境隊伍進入鹿草鄉,由台南市長黃偉哲在連接兩縣市的八掌二橋鹿草端,交香給嘉義縣長翁章梁,現場人聲鼎沸。
泰安宮主祀天上聖母、旌忠廟主祀岳府元帥(岳飛),翁章梁說,歡迎眾神尊入境嘉義縣,希望神明保佑縣民一切平安順利,台灣南部現在也正面臨缺水,也盼神明保庇快降雨,改善現在缺水的困境。
台南市長黃偉哲、嘉義縣長翁章梁、鹿草鄉長嚴珮瑜、水上鄉長林緗亭及縣議員黃榮利、黃惠汝、賴瓊如、黃榮俊、江佩曄、詹琬蓁等多位議員貴賓及信眾共同恭迎接駕,與一路走來的繞境隊伍打招呼,向神尊祭拜求庇佑,泰安宮天上聖母當地人稱「茄苳媽」,舉香遶境是北台南重要媽祖信仰,藉由信仰力量安定人心、帶來平安。
茄苳媽於清順治十六年由福建湄洲商人攜媽祖四吋七寶銅金身來台,路過下茄苳街,媽祖覓得黃涼傘地理龍穴而顯聖,於是居民搭建廟宇開始奉祀,後於清康熙廿三年正式建廟,名為泰安宮,現今廟貌為81年落成。
另外,相傳於康熙年間,下茄苳郊區有一白馬啃食稻穗,居民祈求茄苳媽化解,茄苳媽指示奉祀岳府大元帥(岳飛),果然白馬不再出現,於是居民建廟開始奉祀岳府元帥,後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建廟,名為旌忠廟,現今廟貌為56年落成。
兩宮廟同為清朝下茄苳堡三十六庄的總廟,現今轄境已拓展至五十九個庄頭,分布於南市後壁區、白河區、新營區、東山區及嘉義縣水上鄉、鹿草鄉。(13)日晚上神明駐駕鹿草三角村開天宮,三角村出身的縣議員黃惠汝恭迎聖駕,同時貼心準備茶水提供給信眾們享用,也祈求天上聖母、眾神明保庇信眾闔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