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Pbdragonwang - 自己的作品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分享 (2)
陳 說:發表時間:2023-01-28 22:40:07
香火鼎盛~神威靈感 當地的境主廟宇
添仔 說:發表時間:2022-10-14 14:50:39
典型的廟,古色古香的建築,莊嚴氣派。
廟宇介紹
二層行清王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仁德區,舊稱「清王廟」,是主祀三府千歲(千歲爺)的廟宇,也是二層行、塗庫、港崎頭仔等地區的信仰中心。其主神之一的清府千歲,據《臺南州祠廟名鑑》的記載,是鄭成功的部將,於鎮守此地時身亡,後來葬於此處並被居民供奉。另有說法此人名為「楊大陣」,有進士身分,日後為避「崇明反清」之嫌,才稱為「清」府千歲。
【沿革】
清王宮舊稱清王廟,其由來據說是過去有明鄭部將鎮守此地時身亡,葬於此處後威靈顯赫、有求必應,因而被當地居民供奉。又有一說是此處過去曾有明鄭的文官進士「楊大陣」之墓,因當地居民感念其功績而時常參拜,久之頗為靈驗後來到了嘉慶三年(1798年)有官員董泳也到此墓參拜,並提議建廟。此後屢有修建。
日治時期昭和年間,有地方士紳吳賜、楊邦等募款重建。
二次大戰後,廟名改為清王宮。由於清王宮所在地過去地勢較低,遇大雨容易積水且水深及膝,所以地方耆老宋文通,陳典、陳金伴等商議後決定將廟宇所在地填高並重建廟宇。而關於此次重修《仁德鄉誌》記載是民國50年(1961年)動工,次年(1962年)4月完工。廟方沿革誌碑文則記載說是民國55年(1966年)倡議重修,民國56年(1967年)開始重建,次年(1968年)民國57年竣工。
二次大戰後,清王宮在民國79年(1990年)進行重建,到了民國86年(1997年)才完工。
【祭祀】
三爺宮除了主祀的三府千歲之外,還供奉有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城隍爺、虎爺等神祇。而三府千歲分別是大千歲朱府千歲(鄭成功)、二千歲謝府千歲(謝岩)、三千歲清府千歲(楊大陣)。
【儀式】
清王宮在每年農曆二月的第二個週六、週日,會舉行「謝公愿」的儀式。其內容包括拜天公、安營遶境、煮油除穢、過火、過七星平安橋、乞平安龜、發財金等等。其中過火儀式是在週六下午舉行,地點在廟右前方的草地上。待法師舉行科儀,開啟火門後,參舉者即赤腳扛神轎或捧神像踏火而過。最後再由法師關火門謝壇。而清王宮晚上舉行「造橋過限」儀式的七星平安橋並非直橋,而是兩側繪有十二生肖的曲折狀橋,底下並有七個香爐。參與者購買紙製的生肖替身後先到橋頭給中壇元帥祭解,然後過橋,橋上有家將與福德正神神像。過橋後,向橋旁安置的三個香案祭拜神明,最後將替身交給廟方人員火化,象徵將災厄度給替身承擔。
相關新聞 (1)
臺南奇廟對談:開疆闢土國姓爺-二層行清王宮
新聞來源:大成報 | 新聞發布日期:2022-10-13
「豐華學悅」Podcast頻道人氣節目《臺南奇廟對談》新集數上線;這次來到仁德區二層行清王宮,主祀三府千歲,分別是大千歲朱府千歲、二千歲謝府千歲、三千歲清府千歲;在清朝時代,原清府千歲姓楊,當時為防止有反清復明嫌疑,將廟名訂為「清王宮」及三千歲稱為「清府千歲」。
臺南文史主題Podcast頻道「豐華學悅」,主要播放臺南在地文化歷史節目,邀請多位文史工作者與鄉土作家對談;除了宮廟之外,節目也介紹臺南各地風土人文與指標性美食;單元由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陳益源主講,每集延攬宮廟代表或該領域專家,介紹臺南不同行政區特色宮廟。
本周五(10月14日)即將上線第25集〈仁德區/開疆闢土國姓爺—二層行清王宮〉特別邀請臺南市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鄭道聰來對談;鄭道聰老師關於鄭氏家廟經營、臺南市文化協會創辦及兩岸鄭成功文化相關研究非常透徹,甫出版《你我鄭成功:2024誕生400年》專書不只介紹臺灣,還介紹廈門、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鄭成功歷史故事。
鄭成功來臺設置一府(承天府)二縣(天興縣、萬年縣),在現今仁德區二層行清王宮的廟宇前,設置有「古萬年縣治紀念碑」;二層行是一條河流,河流兩側剛好分開天興縣及萬年縣;而二層行清王宮又與鄭成功有什麼關聯呢?還請各位「豐華學悅」聽眾朋友們準時收聽。
《臺南奇廟對談》每隔周五下午17時上線,一網打盡全市37區特色宮廟、臺南大大小小的傳說民俗歷史故事;〈仁德區/開疆闢土國姓爺—二層行清王宮〉將於10月14日(五)於「豐華學悅」Podcast頻道上架,Apple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KKBOX等全球各大Podcast平台同步上線,敬請準時鎖定,並歡迎鎖定「豐華學悅」FB及IG粉專最新節目訊息,粉專將不定期推出贈獎活動,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