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台灣美廟故事粉絲團提供
廟宇介紹
天乙宮,是位於臺中市東區東門里的玉皇上帝廟,具有客家文化色彩。
【沿革】
廟宇前名為「育化堂」的鸞堂,以出身關西鎮的客家人池坤城為創建人。此廟建立緣起是1952年劉番三自臺中到宜蘭羅東林場承包水庫工程,為感謝玉皇上帝,恭迎神像回台中住宅供奉,歷經數次搬遷,爾後落腳於天乙宮現址旁民宅,自1977年成立建廟委員會,並公推池坤城為主委兼住持。
1979年,池坤城為償母願,遂捐地建廟,獲信眾與地方人士響應,廟宇於1982年落成安座,建築為三殿兩護室。其廟宇名稱取自紫微垣星官的「天乙」,而其前方的道路也是以此廟命名。廟後方則是有客家色彩的東門里福德祠。
2006年蔡青接任主委,陸續完成後殿兩側增設文昌殿與財神殿、後殿整修彩繪、前殿結網網目雕刻彩繪、石雕欄杆等工程。玉皇上帝殿前牆上的玉皇殿八仙台彩繪,為寺廟彩繪師呂振夫作品。
【祭祀】
主祀玉皇上帝之外,還奉祀神農大帝、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天上聖母、東嶽大帝、太歲星君、福德正神等。廟內具有獨特的龍神香位,反映早期極可能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居在天乙宮周邊。
廟內還有一尊蔣公神像,因外觀上極似一般神像,多年來多數膜拜的信徒都認不出。2011年報導時,天乙宮常務委員鄭森雄說,約二十年前左右,不知為何人在廟裡放了一尊穿著長袍的蔣介石神像,但廟方也沒有將之丟棄,直到兩年前,廟宇全面整修,也順便為該神像戴上神明帽,並外加一套聖袍披身,將其長袍馬褂的外觀遮住,繼續供奉在偏殿的東嶽大帝神像前,不過未列該廟宇正式的神祇,因此也不會為其慶賀誕辰。2018年拍照時,東嶽大帝殿已無蔣公神像。
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之日,廟方舉辦遶境活動。農曆七月二十日有中元普渡法會、農曆十月為謝平安法會。農曆初一、十五則有誦經禮懺。
相關新聞 (1)
鬧熱煎煎 中市客委會歡慶神農大帝聖誕
新聞來源:臺中市政府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6-12
為慶祝客家重要信仰神祇「五穀爺」(即「神農大帝」)聖誕,台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江俊龍代表市長盧秀燕,昨(11)晚率客委會委員、市政顧問及同仁至東區天乙宮參與壽慶團拜,提前為神農大帝祝壽,祈求神明保佑台中五穀豐收,經濟繁榮。
江主委昨晚抵達天乙宮,與廟方主委林坤熙、住持池尚緯及副主委、總幹事等幹部座談,代表盧市長感謝天乙宮長期致力於地方公益慈善事業,為地方居民帶來心靈安定的力量,並祝福宮廟宮務昌隆、會務順利,也預祝端午佳節快樂。隨後一同上香獻禮贈花祝壽,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江主委表示,東區是台中市第一期開發的地區,天乙宮也是客家先民開墾無私捐獻的土地,讓民眾能在此安身立命。盧市長上任後擘劃「守護台中,堅持幸福」政策,致力於發展經濟。自大智路打通後,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加上今年大型購物商城三井LaLaport開幕,促進東區繁榮與復興,帶動龐大人流及商機。近期《遠見雜誌》公布「2023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大台中自縣市合併以來首獲五星城市,盧市長成為台中市首位五星市長,締造升格13年以來的最佳成績,同時也獲今年度最佳進步獎。
市府客委會表示,早年台灣社會以務農為主,客家人尊稱「五穀爺」的神農大帝,是農民、糧商、中醫藥商及醫師的守護神,為閩、客族群共同信奉的神祇,其恩澤普及眾生。農曆4月26日為五穀爺聖誕,市府客委會不僅致贈花籃給台中市東區天乙宮、國農宮、西區興農宮、大里區神農殿及霧峰區聖賢宮、福成宮,向神農大帝祝壽,並邀請五洲園掌中劇團演出經典大戲《客家原鄉草龍傳說》,現場擠進滿滿的民眾,熱鬧滾滾,大小朋友一起為五穀爺慶生。
昨日活動,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市議員李中、羅廷瑋、林霈涵、陳雅惠、江肇國、市政顧問劉志宗、陳豐圻、東區代理區長吳忠聖、市府客委會委員邱鴻章、曾秋仁、李品瑱、葉清貴、謝美珍、羅淼文、東區東門里長莊錦聰共襄盛舉,市議員鄭功進、黃守達服務處代表也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