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拜好廟‧求好運拍攝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分享 (4)
快樂豬 說:發表時間:2023-03-02 21:27:12
有拜有好運
還願之路開啟
法朵 說:發表時間:2022-12-12 09:23:10
這裡是德行東路ㄧ位師姐介紹,説有些用不到的二手鍋具可以放在這裡與大眾結緣。然後她在這裡祈求道源也順利找到上師。我來這祈求也是修行路得遇善知識。每年財神燈及光明燈我都在這裡點燈。非常靈誠!
永民 說:發表時間:2022-09-02 09:13:32
天母三角埔歷史悠久的廟宇,旁邊新蓋了一棟摩天大樓,視野很好
廟宇介紹
天母三玉宮為主祀五穀先帝之廟宇。該建物興建於1947年,今為位於台北士林區之仿古廟宇建築。另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人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九月十五。
【沿革】
三玉宮開元於1750年,距今二百四十年前,從福建漳州、泉州移民入此墾荒務農,於田邊以石條疊搭小土地祠,供奉田邊土地公一尊,當時廟宇、神祇雖小,神威顯赫,靈感奇異,經年累月,香火鼎盛,遂成本地區居民唯一信仰與精神寄託之源泉。 台灣光復後,地方熱心人士,於1947年間將斯小祠遷至今中山北路六段尾、七段頭,與天母東、西路交界處,始成一間較完整的福德正神小廟。現分為六殿:正殿中央為五穀先帝殿,左邊為七仙真祖殿、觀音佛祖殿,右邊是天上聖母殿、福德正神殿,西邊二樓新元辰殿。
相關新聞 (1)
天母之名不是因為聽無 而是源自日本天母教
新聞來源:好房網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2-28
您知道「天母」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嗎?
清乾隆15年(1750年),來自福建漳州與泉州的移民在這一帶墾荒務農,於田邊以石條疊搭成一福德祠以供奉田邊土地公一尊,此廟雖小但因神蹟靈驗而香火鼎盛,遂成此地居民的主要信仰與精神寄託。
於1902年來臺發展,曾任臺南郵便局郵便課通信書記的日本人中治稔郎,在退休之後,結合了日本神道教的太陽女神「天照大神」與臺灣信徒眾多的「天上聖母媽祖」,於1925年在臺北迪化街創立了名為「天母教」的新宗教,將日本和中國的信仰裡均帶有「母性」與「守護」的天照大神和天上聖母視為同一位神明,名謂天母。
中治稔郎在創立「天母教」之後,特地遠赴福建帶回一尊湄州媽祖到臺灣供奉,並獲得臺灣總督府的認證,他也因此成為「天母教教祖」。
天母教成立後數年,由於信徒日益增多,中治稔郎遂設法尋覓土地來興建「天母教大本殿」,並在1931年得到臺灣總督府的同意,獲准開發能夠湧出溫泉的臺北士林「三角埔」地區(今臺北市士林區三玉里、天玉里、天母里及天山里一帶)。
1933年,中治稔郎在士林三角埔興建了「天母神社」,內有供奉天照大神與天上聖母的「天母教大本殿」以及供信徒休憩的「天母溫泉」。
因天母教而得名的「天母溫泉」啟用之後,慕名而來泡溫泉的天母教信徒愈來愈多,附近還開了不少以「天母」為名的商店和旅館,於是這一帶便被大眾稱為「天母」。
1936年,臺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其中一項措施為「眾神升天」,亦即由警察強制將各地廟宇中的「多餘」神像集中焚燬,只保留一尊,藉以削弱民間信仰的力量。當時,中治稔郎將天母地區信眾供奉的七尊大神像(七仙真祖)迎入天母神社,並稱之為日本的「七福神」,才讓祂們逃過一劫。
1945年二戰結束,臺灣的日本人被遣返日本,天母神社內的湄洲媽祖與七仙真祖等神像乏人照料,且因神社遭到破壞而受風吹雨淋,當地信眾於心不忍,便在1947年於福德祠旁另建廟宇供奉之。
1976年,天母地區進行道路拓寬,兩廟因位居路界內而被迫拆遷,遂選在現址重建,合而為一,並在1979年臘月落成;由於廟宇所處之地是由古「三角埔」與「玉潮坑」地區合而為一的「三玉里」,故取名為「三玉宮」。
三玉宮落成後,當地民眾為求稻穀豐收、風調雨順、無災無病,便決定供奉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為主神;目前該廟共分為六殿:正殿中央為五穀先帝殿,左邊為七仙真祖殿、觀音佛祖殿,右邊則是天上聖母殿、福德正神殿,西側二樓為新元辰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