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拜好廟‧求好運拍攝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分享 (2)
逢元 說:發表時間:2023-02-05 23:43:31
台北市西門町超過260年的古廟,供有弘法大師,為融合日本佛教、道教的寺廟。
Homsan 說:發表時間:2022-02-15 11:19:10
位於西門町內的台北天后宮十分獨特,從成都路上看過去,跟一般都市型廟宇類似,但進去後完全不一樣,有一個小小的廟埕,十分莊嚴,有到西門町時不妨過來參拜,體驗一下不同的感受。
廟宇介紹
臺北天后宮,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天后宮、西門町媽祖廟,是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天后宮,主祀天后媽祖,廟址原為日本佛教真言宗之弘法寺。該廟前身新興宮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青山王館附近),1943年被日本政府徵收,檀越將神暫奉於艋舺龍山寺,1948年進駐西門町。
又該廟遷徙前曾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廟門」,遷廟後,地方人士改稱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與青山王館為「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龍山寺、祖師廟、青山王館與本廟直接合稱為「艋舺四大廟」。
【建廟由來】
臺北天后宮的前身是「艋舺新興宮」,根據《淡水廳志》的記載,興建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該廟為番薯市街(後改為「歡慈市街」,在貴陽街一帶)的重要廟宇,建廟後市街即以此為中心往東、北發展。而關於媽祖的由來,一說是兩百多年前,有一唐山船至臺灣行商,便將船上由唐山迎來之海神媽祖神像,請到艋舺街上奉祀香火。事畢,船主起帆回程時行進艱難,遂請神諭,知是媽祖有意留臺濟民,因此再度將神像請回艋舺,之後由當地行船業者合力於番薯市街興建廟宇。而廟名則因為臺北地區發展始自新莊,艋舺相對而言屬於「新興」發展地區,故命名為「新興宮」。而除了上述說法之外,另有新興宮媽祖分香自湄洲天后宮,或是新莊天后宮(今 新莊慈祐宮),或從河流漂流所得的說法。
【發展】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艋舺仕紳、商行在新興宮右側立「添建艋舺大渡碑記」(現存國立臺灣博物館),紀念林成祖等人捐錢興建大渡以便渡河,此外還記載說渡河的規費會捐給新興宮當香油錢。而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時,新興宮發生火災,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
進入日治時期後不久,於明治廿九年(1896年)成立了大日本臺灣佛教會,本部便設於「艋舺媽祖宮」(新興宮)內。之後新興宮內又設置了國語傳習所,曹洞宗從軍佈教使佐佐木珍龍又在廟中設立了慈惠醫院。此外根據《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載,艋舺的壯丁團事務所就設在新興宮內,而且當地的治安狀況似乎不好,廟裡的住持曾經被騙兩次。又根據日方的調查資料,當時新興宮土地面積有160多坪(建築面積127坪),顯見具有相當規模。
二次大戰爆發後,日本官方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以開闢防空道路為由,徵收土地,拆除新興宮,信徒遂將神像及神器暫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臺北天后宮的歷史》一書認為艋舺新興宮跟大稻埕慈聖宮可能是因為未依附日本佛教宗派(如曹洞宗等),又是漢人信仰中心而被日本官方以開路為由拆除。
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日本人奉盟軍命令引揚歸國,弘法寺被接手的陳宗坦改為「慈光禪寺」,但後來於民國37年(1948年)6月被當時的臺北市教育局長黃啟瑞以管理不善為由撤換,並將寺院建築轉給新興宮使用。此外另有說法認為戰後該寺由臺北市教育局接管後,經新興宮信徒爭取才將弘法寺改為新興宮;又有說法認為是教育局長黃啟瑞為讓媽祖有所奉祀,提供「法華寺」(在西寧南路上)與「弘法寺」讓信徒選擇,而信徒認為法華寺坐西朝東與新興宮舊廟坐北朝南不同,遂選擇弘法寺。新興宮信徒之後在該年(1948年)7月7日從龍山寺後殿將媽祖送到「慈光禪寺」(弘法寺)。然而此一將佛寺轉由傳統信仰廟宇使用的做法,引起佛教界的不滿,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即在民國37年(1948年)年底向諸多單位寄出陳情信函,但最後在經過行政訴訟後,判決黃啟瑞勝訴。
原本該廟仍以「新興宮」為廟名,但在民國41年(1952年)8月以擲筊方式取得媽祖神示,將廟名改為「臺灣省天后宮」。次年(1952年)12月20日上午,因國際聯誼社裡面的雪園中菜部失火,延燒至天后宮,導致原弘法寺建物與清朝留下來的文物遭到燒毀,僅有神像等部分文物被搶救出來。礙於經費問題,火災後僅以木板搭蓋簡陋廟宇,民國48年(1959年)11月29日才配合媽祖一千年聖誕紀念活動募款重建正殿。民國56年(1967年)因臺北市由省轄市升格為院轄市,故改稱「臺北天后宮」。
民國96年(2007年)該廟主辦「北臺灣媽祖文化節」,邀請北臺灣各縣市代表性媽祖廟到此會香。
【奉祀神祇】
正殿
天上聖母、千里眼、順風耳
臺北天后宮正殿神龕
左龕:觀音佛祖、註生娘娘
右龕: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孚佑帝君
左側殿:弘法大師、地藏王菩薩
右側殿:福德正神、虎爺
玉皇殿: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太陽星君、太陰星君
弘法大師
據說原本該廟遷入弘法寺舊址時,尚無供奉弘法大師,是後來信眾受到弘法大師託夢,才於左側殿供奉。天后宮除了在左側殿祀奉弘法大師空海像之外,另在殿外水池旁有一尊弘法大師的石雕。左側殿中的弘法大師雕像為坐姿,背後有一幅弘法大師畫像,殿外的弘法大師石像為立姿,頭戴斗笠,左手持缽,右手持杖。
而因為現址前身弘法寺是高野山真言宗臺灣總本山,且有供奉弘法大師,故1973年以來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和東京別院在每年10月到12月間都輪流派遣僧侶到臺北天后宮,舉行朝聖禮佛法會。因平日供奉弘法大師處空間略小,所以此時後會將弘法大師像移到正殿以利法會進行。
【宗教活動】
臺北天后宮不只於神明聖誕,於週日以外的每天上午9點開始會有40分鐘的誦經活動。而該廟每年有三次遶境活動,首先是農曆三月廿一因媽祖聖誕而舉行的繞境活動,範圍包括西門町與艋舺,而且會經過新興宮舊址。另外十月二日則會在艋舺晉德宮神明聖誕時,基於交陪關係而會配合遶境。十月廿二萬華地區大拜拜時,會前往艋舺青山宮配合遶境。而除了遶境之外,在媽祖誕辰、中元節與秋季均會舉行法會。
【其他】
另一間稱為臺北天后宮的媽祖廟,是清德宗光緒14年(西元1888年)臺灣巡撫劉銘傳所建的臺北大天后宮,在日治時期明治44年(1911年)遭遇強烈颱風侵襲倒塌以致無法修復,故於大正元年(1912年)拆除改建為新公園中的水池,而媽祖神像被迎至三芝福成宮供奉。
相關新聞 (2)
王品澔徐瑋澤 安太歲求好運
新聞來源:中時新聞網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1-21
迎接兔年,生肖屬兔的伊林娛樂人氣新星王品澔,與同門師弟徐瑋澤相約赴香火鼎盛、已有277年歷史的「台北天后宮」拜拜祈福,並報名登記「安太歲」、點「光明燈」,祈求天上聖母(媽祖)保佑一整年元神光彩、星途光明順遂。
23歲的王品澔說,以前點光明燈、安太歲這種事,都是阿公在南投老家附近的廟宇幫全家人一起處理,去年他第一次來到位於西門町的台北天后宮為自己點光明燈,從前年演出8點檔《天之驕女》走紅、前年底到去年初的《全明星運動會3》、《全明星觀察中2》,也參與的幾部電視劇、電影也會在新的一年陸續推出,人氣旺了一整年。他笑著說:「有啦!有點燈、有光明!」所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他特別又重回天后宮為自己「安太歲」,還說「以後都要自己點。」
平安米當平安符
才22歲的徐瑋澤也是第一次為自己點光明燈,他說以前都是媽媽負責處理,他原本戰戰兢兢,幻想著各種「點燈」畫面,「我以為真的要自己點什麼火還是點燈,結果發現原來只要到櫃檯填寫資料、繳交費用就可以完成預約!」王品澔一聽笑說:「我去年也是以為這樣!」
2個大男孩拜拜時,對每位神明都非常虔誠、講得落落長,王品澔笑說:「我就是祈求自己工作順利、有新的突破。因為跟家人分隔兩地,也希望在南投的家人都身體健康。總之我有先打好草稿、背好,跟每一位神明自介、講我是誰、住哪,講的台詞都一樣。」他透露,小時候曾被媽媽取笑,「因為媽媽問我跟神明講什麼,我說希望家人身體健康、考試考好,也祝神明新年快樂。」
徐瑋澤說,他也跟神明許願希望順利過完虎年後,新的一年能有新的挑戰、突破自我,「很希望能接到戲,因為我真的很想拍戲、好好往戲劇發展,也會努力提升自己的演技、累積經驗」。他說去年很幸運,還是新人的他,多了不少戲劇試鏡機會,有好幾個角色機會甚至都走到最後,「不管哪個機會,我都很開心,後來推掉演戲機會來到《全明星運動會4》,也覺得很棒。希望新的一年還有很多演出、磨練自我的機會。」
2人拜拜後都拿了1包廟方的平安米,王品澔自曝:「去年拿的那包平安米,我把它當成平安符,放在我平常運動時會背的背包,希望運動、比賽時不要受傷,像發財金一樣在包包放了一整年,真的有用!」新的一年又多1包平安米,該怎麼處理?他笑說:「那放車上吧。」平常在家會自己簡單料理的徐瑋澤說,「我可能會煮來吃,有吃有保佑。」
拜廟借到發財金
王品澔透露,除了把平安米當平安符放在包包一整年,因為南投老家就在香火鼎盛的紫南宮附近,家人經常一起騎機車去拜拜,可以免去塞車之苦,他去年去拜拜擲筊成功借到了「發財金」,「以前都是跟著家人去,前年開始工作後,去年就自己去求,結果第一次就聖筊,借到600,前陣子特別去還去年的發財金,又借到了今年的500元。」
王品澔與家人的過年習俗是,每年大年初一都會全家一起到處拜拜,「我們會去拜很多間廟兼走春,我家門口就有一間廟,往上走有一間,往下走也有。」
徐瑋澤因為家裡只有他跟媽媽、弟弟,加上沒有交通工具,所以過年只會回鶯歌拜家裡供奉的神明,「我們家神桌有一尊三太子,我從小就很喜歡那尊三太子神像,覺得很好看又親切、好親近,聽媽媽說我小時候都會跟三太子玩,常常做夢夢到三太子,我一個人玩玩具時看起來也像是在跟三太子玩,但我自己是沒這方面的記憶啦。」
天上聖母與日本空海大師
新聞來源:i-media愛傳媒 | 新聞發布日期:2022-12-10
在寸土寸金的西門町裡,有間外表不起眼的廟宇,此廟名喚臺北天后宮(可別和清朝官建的臺北大天后宮搞混了)。
那廟貌有些類似於鹿港中山路上一間間和商家比鄰而居的街屋式廟宇,而進到此廟中,確實也是如此,廟宇緊貼著商家,廟地狹小,以致於廟宇附設的圖書館還得爬兩支很小的迴旋金屬梯才能上得去。
不過廟之價值不在大小,而在內涵。進到廟中,看那擺放在廟埕兩邊的文物,便可嗅到濃濃的古味。
廟中有座乾隆壬子年的大鐘(1792年),可見證此廟歷史之古老。其實該廟建廟年代要更早一些,是在1746年,原址位於艋舺青山王廟附近,稱新興宮。清代《淡水廳志》有以下記載:「一在艋舺街,舊屬渡頭,乾隆十一年建。嘉慶十八年,火災,道光九年修。」
廟中主神為天上聖母,相傳此神像原本是供奉於船上,由大陸航向臺灣,上岸後聖母被供奉在艋舺街上,後該船欲返回大陸,卻艱困難行,請示神明後,知聖母有意留臺佑民,艋舺商家們遂於1746年集資建廟。
1943年,日本人為開闢防空道路,將新興宮拆除,廟中神像、文物、法器等只好暫時安奉在艋舺龍山寺後殿。
日人戰敗離臺後,臺灣傳統信仰再度興起,新興宮信眾亦積極尋找廟地,他們看上了真言宗新高野山弘法寺的廟地,1948年新興宮遷入新廟址。1899年建的弘法寺便這樣被取代。
1952年,新興宮改為臺灣省天后宮,後因臺北市升格,又改名為臺北天后宮。
當年日本人拆了新興宮的廟地,現在新興宮回頭來占有日本寺廟之地,一切都是神明自有安排。但弘法寺雖不在,信仰還在,廟中設有弘法大師的神像供人敬拜,廟埕也有弘法大師戴斗笠的石像。
說起弘法大師,如果大家不清楚的話,可能空海兩字大家會比較熟,因為以前歷史課本念過,弘法大師就是那位被日本派到唐朝留學的僧人,後創造平假名。他也是日本真言宗創始人,法號遍照金剛,日本歷史上偉人之一。
所以實際上臺北天后宮融合了中、日兩種宗教,也可見臺灣民間信仰的包容性。廟中不管是當年弘法寺的文物或是新興宮時代的文物,都有可觀之處。只可惜1952年隔壁失火,「燒過間」波及臺北天後宮,弘法寺的建築結構全毀,而新興宮留存之清代文物部分被毀,不然會有更多的文化資產留存於世。
而當年日本真言宗臺灣開教處就是在這裡,所以每年日本都會派遣僧侶來臺北天后宮舉行法會。
另外,樓上玉皇殿有著名彩繪大師許連成於八十高齡所繪之四大天將。廟口石獅未有年代和匠師名稱,但頗有特色,臉部特徵和彰化和美國小狛犬有些類似。
下次到西門町,別只管逛街,也順道到這間見證兩國宗教歷史的廟宇來走走吧,定會不虛此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