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拜好廟‧求好運拍攝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分享 (7)
Lee 說:發表時間:2023-06-24 23:00:53
很好的算命體驗,一定要去
Do it 說:發表時間:2023-03-11 17:23:24
希望愛神聽到我的祈禱
月 說:發表時間:2022-09-23 15:35:24
香火信徒旺盛的寺廟以及周遭的建築文化歷史.夜市諸多之類的,都是令人讚歎的觀光景點
廟宇介紹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1709年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而獨木舟在平埔族語言中之發音為Banka,漢人乃音譯為「艋舺」。
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漢人前來墾植時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三邑人士遂於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龍山寺不僅是居民信仰中心,舉凡議事、訴訟等均祈求神靈公斷。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當地居民乃組織義軍,以龍山寺印行文官署,協助擊退法軍,獲光緒皇帝賜「慈暉遠蔭」匾額。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歷經1815年大地震重修,1867年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至民國八年棟樑遭白蟻蛀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空襲摧殘,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臺,寶相莊嚴;以往遇有空襲,居民皆以觀世音菩薩蓮座下為避難所,然此次空襲前夕,避難居民因不堪兇蚊肆虐紛紛返家,以致中殿受毀時無人受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庇護而奔相走告,此一神蹟更使得觀世音菩薩成為艋舺居民一大精神支柱。
龍山寺坐北朝南,面呈回字形,為中國古典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11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三川殿前有一對全臺僅見之銅鑄蟠龍柱,正面牆堵則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組構而成,牆上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富於教育意義。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42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的螺旋藻井不費一釘一鐵,全由斗栱相嵌築構而成。後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處。左右護龍各配有鐘樓與鼓樓,晨鐘暮鼓,其轎頂式扁六角形的屋頂,造形獨特。
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物造形,飾以剪黏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臺灣剪黏藝術之精華。1985年政府公告艋舺龍山寺為國家保護之二級古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國際觀光客來臺旅遊的三大名勝。龍山寺並於板橋文化路興建文化廣場大樓,2005年落成啟用後,辦理多項課程與講座,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艋舺龍山寺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七月盂蘭盆勝會等,民眾來到艋舺龍山寺除了欣賞臺灣寺廟建築藝術之美,亦可以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樂趣。
相關新聞 (11)
台灣古蹟巡禮(24)~拾起歷史的記憶『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四大廟
新聞來源:方格子 | 新聞發布日期:2023-11-02
被視為台北市發源地之一的『艋舺』,清治時期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為當時台灣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由於發展甚早,因此在艋舺至今仍有不少的歷史建築以及市定古蹟存在。這篇,就讓我們一起來拾起歷史的記憶吧!
『剝皮寮』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並在2010年3月29日由台北市政府正式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侯友宜請假選總統第一站 龍山寺稟告觀音菩薩曝初衷
新聞來源:中國廣播公司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9-25
週六宣布請假參選的侯友宜,本週第一項行程來到北市萬華龍山寺,透露這一帶是他民國65年來到廣州街20號、當年中央警官學校報到的地方,也是他警校一年級最美好的生活記憶。侯友宜說他一個人到北部,沒有心靈寄託,放假時經常走到龍山寺向觀世音菩薩祈求父母和故鄉親友平安;40多年過去,警校也已經搬遷到桃園龜山,但他依舊懷念萬華,特別是在北市刑大服務長達18年,每次只要案件不順,都會到龍山寺或恩主公廟拜拜,把情緒寄託給大廟;而龍山寺附近也有很多小吃,拜完心情平靜,吃個東西繼續打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