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資料

拜好廟‧求好運拍攝
參拜體驗與結緣故事分享 (6)
Chu 說:發表時間:2023-04-21 19:11:00
台北市一個可以安靜, 沈穩, 懷舊, 感性, 顯靈的地方.
王小姐 說:發表時間:2023-02-10 18:38:41
莊嚴肅穆,數百年的廟宇,處處驚豔……
志玗 說:發表時間:2022-10-24 14:31:46
香火鼎盛,且具有歷史文化的古蹟老廟,適合走走參拜,放鬆心靈~
廟宇介紹
【廟方沿革】
大龍峒保安宮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定古蹟。清朝時期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有台北三大寺廟之稱。
關於保安宮的創建,有幾種不同的說法,1742年渡海來臺的福建同安人來到大浪泵拓墾後,返回故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將守護神-保生大帝,乞靈分火至大龍峒,名為「保安宮」,寓有保佑同安人之意,惟當時人口稀少,僅以木造架設簡陋廟宇奉祀。由於保生大帝神蹟顯赫,有求必應,時常顯靈濟助人民,信眾為感念保生大帝的庇佑,便於1755年醵資建造正式宮廟,歷經五年完工。
另一說法,相傳1756年當時大龍峒的先民,前往同安縣白礁鄉慈濟宮,恭迎保生大帝神像來臺奉祀,其中有大尊、小尊各一,以及中壇元帥、黑虎將軍亦各一尊,分乘兩隻帆船來臺。在啟程之前,曾有約定:先到者稱為「老祖」,後到者稱為「二祖」。當時小尊的保生大帝神像、中壇元帥、黑虎將軍共乘一船,一路順風,由淡水登岸,直抵保安宮安座,因此稱此小尊之保生大帝神像為「老祖」。大尊的保生大帝神像因中途受困於風雨,便轉航到臺南布袋嘴北邊上岸,再取道陸路北上,途中又受到同安鄉親的恭迎膜拜,許多地方還有演戲的活動,因此抵達保安宮時,距離前者已有數月之久,此一大尊神像稱為「二祖」。此外,保安宮於1828年至1833年延請來自泉州的名匠前來雕刻三十六神將,其造型、手法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另據《台灣文化志》記載:「附近同安仕紳於嘉慶十年共同聚資重建保安宮,由於工程浩大,分數期興工,至道光十年完工。」又據《淡水廳志》記載:「保安宮在大隆同街,嘉慶十年捐建,道光十年告成。」,然而保安宮三川殿龍柱的落款為1804年,比《淡水廳志》所載還早一年。1805年保安宮的重建,原本是選在座東的地,其地為邱筆所有,因他不肯讓出,後來才改採座北的方位,由大龍峒鉅富王仁記及王義記一族獻地,地方仕紳募款。
居住大浪泵同安人重建保安宮之後,大隆同日漸繁榮,同安人之來往亦漸次增加,1802年由地方仕紳發起在保安宮西側興建店鋪兩排,每排二十二幢,兩排共計四十四幢,俗稱「四十四坎街」,為了聚落的防禦功能,在兩端各設有一個隘門,靠近保安宮之隘門曰「小邑絃歌」;而靠街尾之隘門曰「大隆同」。隘門內稱為「頂街」;隘門外至街盡處之和安宮稱為「下街」。由此「四十四坎街」之興建,大隆同始有街肆之出現,商業漸趨發達,可說是大龍峒較早發展的商業市街。
保安宮最初是由當時四大姓合力集資而成,而由王姓族人捐出土地蓋廟,並獲陳、張、蔡姓等大姓的支持。而這些大姓與四十四坎的商號也多有關連。在發展上,保安宮的祭祀範圍在一、二、三堡的部份地區:一堡:大龍峒街、牛埔庄、西新庄仔、下埤頭、社仔、大直、北勢湖、山仔腳、 北投、唭哩岸、嗄嘮別、關渡、滬尾、雞柔山、水頂頭、金包里。二堡:興直、二重埔、三重埔、和尚州、坑寮、觀音山、五谷坑、八里分、州仔頭。三堡:大稻埕、加蚋仔、港仔嘴、松山、基隆。
保安宮的宗教活動,每年祭祀三回,在大帝的誕生日(舊曆三月十五日)、昇天日(舊曆五月初二日)、中元(舊曆七月十日至十二日)其費用三堡居民輪流負擔,多沿此舊慣。而保生大帝的誕辰時由同安各姓醵金演戲是為家姓戲,自舊曆三月初五日起至二十八日止,以張姓為始,吳姓殿後,次第輪流。而由此可看出張姓是力量最為雄厚的。而在三堡居民的支持下,保安宮曾於1855年重修後殿。1868年到1873年保安宮重修大殿及東西護室,幾經整修愈見風華。
1895年馬關條約成立,台灣割讓給日本,唐景崧逃回廈門,日軍登陸攻陷台北,地方混亂,位於圓山的火藥庫爆炸,波及保安宮。1898年日人在保安宮後殿設「台灣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嗣又改為大龍峒公學校,即大龍國小前身,1915年又被台北製莚會社借用,以培訓婦女製莚之技能。因多年缺乏保養,廟宇丹青剝落無人修整,後由三堡士紳發起募捐興修。
1917年至1919年是一次大規模的重修,保安宮由三堡士紳等人分別募集資金,費時兩年終於重修完工,為了慶祝這次規模最大的重修順利完工,於大1920年一月十八日起,一連舉行五天的建醮活動。醮壇的安排:玉皇壇在保安宮殿前、天師壇設於保安宮前殿、北極殿設於辜顯榮別墅、五穀壇設於大稻埕新媽祖宮前、龍王壇設於保安宮前東畔新起店。另有四副壇:外城隍壇在太平街、福德壇在稻江市場內,觀音壇在城隍廟邊,灶君壇在牛磨車庄福德祠內,此外也有其它個別自願人士設壇共襄盛舉者。這五天的建醮經費據估計約花了五十萬圓,從保安宮有能力邀結政要、地方士紳名流的參與,同時在一兩個月內,便得以募集如此龐大的經費,當可看出保安宮充沛的人脈與影響力。
相關新聞 (27)
【民報農民曆】16日鬼門關開 保安宮七月中元祭 普渡幽冥眾生
新聞來源:民報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8-16
豎燈篙—昭告「好兄弟」前來領受普渡施食
今天(16日)週三是農曆七月初一,也就是民間習俗「鬼門開」的日子,大龍峒保安宮在中元節前,會舉行北台灣少見的「豎燈篙」儀式,用意在昭告「好兄弟」前來領受普渡施食、聽經聞法,為中元普度揭開序幕。所謂「燈篙」是指3支筆直豎起的竹子,右邊代表「天竿(陽竿)」,西邊是「七星燈竿(地竿)」,中間則是「招魂竿(陰竿)」,皆具有「發通知」的意義,分別向天神、地祇與鬼魂昭告中元普度已開始。
蜂炮結合手工紙紮 保生文化祭重頭戲「放火獅」超震撼
新聞來源:民視新聞網 | 新聞發布日期:2023-05-03
為了慶祝保生大帝聖誕,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每年都會舉辦保生文化祭,其中最受民眾期待的就是放火獅,結合蜂炮與傳統手工紙紮藝術,象徵辟邪除疫,現場炮聲加上煙火,讓民眾直呼好震撼。
大龍峒保安宮前,擠滿民眾一起倒數,在21響禮炮後,數以萬計的蜂炮自火獅中直衝雲霄!
砲聲隆隆,伴隨天空絢爛煙火,保生文化祭,是北台灣最熱鬧的宗教盛事之一,每年保生大帝聖誕前的重頭戲,就是放火獅。
蜂炮氣勢和傳統手工紙紮藝術結合,震撼力十足。
民眾說,「我們是第一次到,比較中間的位置,還蠻震撼,而且就是很熱鬧。」、「我覺得因為鞭炮離我們很近,然後真的有被祈福到的感覺。」
煙火施放師傅朱武男說,「放煙火要放得大家平安,而且很順利,(放煙火)從第一代開始,到現在20幾年了。」
放火獅源自早年送瘟儀式,火獅有趨吉避凶意涵,保生文化祭今年已邁入第30屆,保生大帝聖誕慶典更在2021年被登錄為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
台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說,「每年的放火獅,也是吸引蠻多人,而且其實這個對於,驅逐這個邪魔瘟疫,都有很大的作用。」
台北市觀傳局長陳淑慧說,「因為它是非常有厚度、深度,所以它一定是可以成為,我們在發展觀光裡面,非常重要的元素。」
儘管是平日,也吸引大批民眾共襄盛舉,其中不乏觀光客,讓更多人看到台灣不同的傳統文化。